|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Vol. 60 ›› Issue (4): 64-76.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4.007
陈亮, 孙谦
CHEN Liang, SUN Qian
摘要: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作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与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新型研究型大学服务强国建设、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与创造传世价值提供了行动指南。两者共同致力回应时代需求与挑战,在提升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上相互促进,追求卓越和创新的道路上相互成就。依循现实逻辑、价值逻辑、目标逻辑、实践逻辑加强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为发挥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注入了新的动能。培育时代新人、推进“双一流”建设、服务“三位一体”战略、引领大学治理现代化,成为新型研究型大学赋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9
[1] 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求是,2023(18):4-9. [2] 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0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407/t20140704_171144.html. [3] 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4-02-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307/t20230706_1067452.html. [4] 瞿振元.发挥好高等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龙头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23(12):1. [5] 沈红.新型研究型大学持续发展的关键:坚持三维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23(2):50-57. [6] 张德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路在何方[J].高等教育研究,2019(5):19-21. [7] 陈斌.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生成逻辑、精神特质与动力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23(5):19-27. [8] 王彦,马焕灵,袁磊,等.教育强国笔谈[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55-65. [9] 丁建洋.科学的本土化应用:西湖大学科学活动的逻辑图景——一种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改革方略[J].江苏高教,2019(3):30-36. [10] 罗建平,桂庆平.扎根中国大地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六[J].教育研究,2022(6):4-18. [11]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3). [12] 张烁.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3]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8-04-11(3). [14] [英]埃德·伯恩,查尔斯·克拉克.大学的挑战——变革中的时代与大学[M].吴寒天,曾令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80.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16] 赵沁平.走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路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 [17] 沈红.研究型大学的自我迭代: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诞生与发展[J].教育研究,2022(9) :22-32. [18] 黄茂兴,叶琪.马克思恩格斯的竞争理论与当代世界创新竞争格局的契合性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9) :80-87. [19] “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课题组,胡建华.“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5) :15-24. [20] 潘柏.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涵、困境与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5):75-82. [21] 陈亮.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生成逻辑、责任担当与未来构想[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9-30. [22] 张烁.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3] [英]米努什·沙菲克.新社会契约[M].李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50. [2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2-173. [25] 邹华.“大思政课”建构:价值意蕴·基本原则·创新路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37-143. [26] [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79:64. [27] 周远清.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 :3-6. [28] 张军.建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等教育,2020(Z3) :18-20. [29] [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M].姜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06. [30] 陈亮,李文健.学科集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关系、冲突限制与优化策略——互动式治理理论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23(4) :24-37. [31] 孙锐.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逻辑、核心构架与战略举措[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24) :14-23. [32] 胡建华.转型时代的大学革新[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131. [33] 张应强.大学制度与大学治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64. [34] 屈廖健,邵剑耀.大学教师情绪劳动与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的关系——基于21世纪以来国内外实证研究的元分析[J] .重庆高教研究,2021(6): 67-77. |
[1] | 杨帆, 万昆. “双减”时代科学教育的行动者网络变迁与师资培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6): 69-78. |
[2] | 刘强. 消费者科技创新性集群对新媒体采纳行为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2): 170-178.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