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2, Vol. 58 ›› Issue (6): 69-78.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6.006

• 教育科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双减”时代科学教育的行动者网络变迁与师资培养

杨帆1, 万昆2   

  1. 1.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2.上饶师范学院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 江西 上饶 334001
  • 收稿日期:2022-05-08 出版日期:2022-11-15 发布日期:2023-02-15
  • 通讯作者: 万昆(1991—),男,江西南昌人,上饶师范学院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方向:学习科学与技术。本文通信作者
  • 作者简介:杨帆(1981—),男,重庆人,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 基金资助:
    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

Science Education Actor-Network Change and Teacher Education Suggestion in “Double Reduction” Era

YANG Fan1,WAN Kun2   

  1. 1.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Education Colleg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334001, China
  • Received:2022-05-08 Online:2022-11-15 Published:2023-02-15

摘要: 目前,我国科学教育的关键是如何真正建立起支持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而这一体系需要“大科学教育课程观”的支撑,进而覆盖“从教室走向科学共同体”等的多维科学素养光谱。洞察相关课程培养效果的关键,是梳理它背后的“科学教育行动者网络”。“双减”为分析该网络的特性和变化趋势提供了很好的窗口。“双减”通过时间、空间和身份政策工具,带来了科学教育行动者、转译模型和网络状态的剧变。这将推动师范院校重新定位科学教育教师的素养和师资培养方式的重构。

关键词: 双减, 科学教育, 行动者网络, 师范教育,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Abstract: The difficult point in China’s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is to construct a curriculum system that scaffolds children engaging in scientific innovative activities. That system needs to be cultivated through a perspective of Big Science Education Curriculum, which could cover multi-dimensional scientific continuum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is curriculum, a science education actor network should be analyzed. “Double Reduction” provided a lens to observe this network’s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 tendencies. Using policy tools that control time, space and identity, it brought in change in actor, meaning translation model, and network mode. It will reinforce reconstruction in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double reduction, science education, act-network, normal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 

  • G40-011.8
[1] 王阳.拉图尔的理论定位[J]. 哲学动态, 2003(7): 19-21.
[2]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 崔允漷.溯源与解读:学科实践即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J].教育研究, 2021(12): 55-63.
[4] [法]布鲁诺·拉图尔. 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
[5] [英]迈克尔·波兰尼. 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
[6] 杨帆.寻找建构“真我”的教师话语伦理——交往行动在教师专业生活中的意义[J]. 教育学术月刊,2010(11):59-62.
[7] [法]布鲁诺·拉图尔.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4.
[8] 刘世风.试论拉图尔的科学实践观[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2): 67-71.
[9] 李晓雅. “双减”: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契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6): 107-115.
[1] 黄路遥. “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探究——以社会性别为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50-62.
[2] 李晓蕾. “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减负提质——关于促进学生思维的讨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63-70.
[3] 张雯闻, 贾海薇.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理解校外培训治理的国家行动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113-122.
[4] 周序. 家庭资本与学业焦虑——试论“双减”政策引发的家长焦虑问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96-106.
[5] 李晓雅. “双减”: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契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107-115.
[6] 饶佩. 教育时间视角下减负的困境及破解之道[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116-12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2]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3]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4]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5]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6]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7]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8]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9] 李潇. 完善我国人格权立法的再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55 -60 .
[10] 赛铮. 论保险公司破产是偏颇性清偿行为撤销之例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1 -66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