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办公
  编辑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
  友情链接
·
  期刊信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7年创刊)
主管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主  编:孙杰远
刊  期:双月刊
开  本:16开
邮发代号:48-44
单  价:9.00
定  价:54.00
标准刊号: ISSN 1001-6597
CN 45-1066/C
目录列表
2022年, 第5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11-1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再讨论
周文, 代红豆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6):  1-13.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6.001
摘要 ( 92 )   PDF(1236KB) ( 51 )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讨论,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商品”“生产关系”“人民”“国家”四大核心范畴展开。而关键性争议则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经典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形态发展成熟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特征、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观点等一系列核心命题。这种状况反映了既有相关研究一方面呈现学术观点多元,另一方面呈现缺少充分对话的特征。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研究,需要回答的核心命题是如何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合理推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把握逻辑起点确立的原则性与现实适用性的辩证统一。逻辑起点直接决定着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点与逻辑方法,因此对逻辑起点命题的探讨,可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基于此,应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治理现代化研究
基层治理中的基础性权力: 制度本质及其实现机制——基于城市管理执法的多案例研究
邵春霞, 张照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6):  14-25.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6.002
摘要 ( 135 )   PDF(1244KB) ( 80 )   收藏
城市管理中的执法规范化体现着执法能力的制度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迈克尔·曼将国家基础性权力视为国家的制度性能力,它表明国家能够获取社会支持并通过既定制度来实施政策和协调社会,因而无需依赖专断性暴力实现国家意志。我国城市基层执法中的国家与社会互动实践表明,执法组织通过构建权威、引导合作、促进合法化、凝聚共识等多种机制促进国家与公众合作,使执法者以一种赢得社会支持与自愿服从的方式完成执法任务,从而塑造着基层治理中的基础性权力。但上述机制也分别受到政策变动、维稳思维、制度资源不足和利益冲突等多方面约束而难以保持长效,这些约束对基层国家的制度化治理能力形成挑战,因而可能抑制基础性权力的增长。长远来看,一个自主的理性化行政体系和一个共识的合作性社会,分别在科层维度和社会维度上为基础性权力的生长提供必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层党建何以引领公共服务合作生产以促进城市社区更新?——以老旧小区电梯加装为例
王欢明, 刘梦凡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6):  26-42.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6.003
摘要 ( 162 )   PDF(1331KB) ( 14 )   收藏
在推动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进程中,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重要抓手。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对老旧小区提出新挑战的背景下,基层党建如何融入城市“末梢神经”的更新治理体系之中值得思考。研究以4个城市15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为例,采用扎根理论构建出党建引领公共服务合作生产以实现社区更新的路径模型。在公共服务合作生产过程中,基层党建以直接引领和嵌入式引领的方式解决社区异质性问题,推动多元治理主体间合作关系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在党建引领下,正式领导者通过担任多方关系协调者、正式协商组织者和共同愿景促进者,与担任意见领袖、行动领袖和社区精英的非正式领导者分别采取不同治理工具发挥领导力促成公共服务合作生产,实现对老旧小区的更新发展,为今后创新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实践、促进政府和居民的合作关系、破解老旧小区更新治理困境以及社区合作生产类公共服务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生活“解放”到空间“再生产”: 搬迁移民社会融入研究——以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为例
谢治菊, 许文朔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6):  43-54.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6.004
摘要 ( 158 )   PDF(1268KB) ( 156 )   收藏
易地搬迁移民兼具“农民”与“市民”的特征,身份的双重性与搬迁方式的多元性使其社会融入问题更突出、过程更复杂、内容更广泛,因此,研究其社会融入问题更为迫切。易地搬迁让农户移居到“穿越式”空间,使其生计方式发生转变、交往方式得以延伸、管理方式产生变化,彻底实现了生活的“解放”。不过,搬迁后,农户也面临可持续生计保障难、社会关系网络重塑难、常规化治理资源不足等困境,产生“悬浮式”身份认同。由此,应从个体培育、家庭导引、社区协同和社会支持层面构建志智双扶长效机制,全方位激发搬迁农户的内生动力;应通过夯实经济基础、强化社区认同、重塑社区文化、加速社区融合等手段,实现搬迁农户经济空间、心理空间、服务空间、资源空间的“再生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情境与多重应对: 基层政策执行者的行动逻辑——基于四川省X镇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个案
皇娟, 唐银彬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6):  55-68.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6.005
摘要 ( 137 )   PDF(1260KB) ( 217 )   收藏
基层政策执行者的行动是决定政策能否成功落实的关键,但现实中其政策执行行为经常呈现出复杂且矛盾的样态。以四川省X镇的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为个案,研究发现基层政策执行者在复杂基层执行情境中有三重执行逻辑:一是应对政策目标、执行压力与资源不足的冲突时,规范性地逐一应对,产生政策目标化效果的合规式逻辑;二是应对政策设计内部矛盾及其与工作环境和目标群体特点冲突时,采取主动调整行为,促成政策本土化的变通式逻辑;三是应对政策执行体系存在制度漏洞与工作环境提供的谋利机会时,争取自我保护和自我利益,导致政策异化的扭曲式逻辑。深入剖析个案,能够弥补现有政策执行设计思路的不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启示:乡村振兴不能仅用各种指标来衡量,也不能单靠行政力量来推动,乡村振兴的制度和具体措施要根据各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在相应政策设计时必须意识到基层政策执行者固有的变通空间及其积极的变通行为对于化解我国特有的组织悖论的正向作用,找准问题的症结、找对发展的路径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不以各种指标来推行政策才能有效地防止基层政策执行者应对压力的对标式执行,结合本土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政策本土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科学
“双减”时代科学教育的行动者网络变迁与师资培养
杨帆, 万昆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6):  69-78.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6.006
摘要 ( 104 )   PDF(1190KB) ( 12 )   收藏
目前,我国科学教育的关键是如何真正建立起支持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而这一体系需要“大科学教育课程观”的支撑,进而覆盖“从教室走向科学共同体”等的多维科学素养光谱。洞察相关课程培养效果的关键,是梳理它背后的“科学教育行动者网络”。“双减”为分析该网络的特性和变化趋势提供了很好的窗口。“双减”通过时间、空间和身份政策工具,带来了科学教育行动者、转译模型和网络状态的剧变。这将推动师范院校重新定位科学教育教师的素养和师资培养方式的重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扎根理论: 方法误用与正本清源
陈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6):  79-93.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6.007
摘要 ( 426 )   PDF(1291KB) ( 87 )   收藏
作为一套整体方法论,扎根理论正遭遇肢解式和退化式的传播与使用。从文献回顾和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看,扎根理论传播和应用过程中范式林立、乱象丛生有其历史根源与现实本质。研究发现,作为原创者之一的斯特劳斯在方法内核建立过程中的缺席为其后续方法论偏离埋下了历史根源。扎根理论方法的误用,具体表现为质性研究的“深描”嫁接,假设演绎思维的方法渗入,“三级编码”和“NVivo”的技术误导。回归本源,扎根理论方法的规定性,是遵循自然呈现基本原则,基于一整套方法程序来“让资料自己说话”,从而生成抽象概念化理论。研究新手在运用扎根理论时,应当明确初心、具身学习、面向社会,才能将其中的方法内核,融会贯通于研究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闻与传播
超越“自我”与“他者”: 在华外国人短视频讲述中国故事独特叙事范式研究
相德宝, 曹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6):  94-105.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6.008
摘要 ( 185 )   PDF(1223KB) ( 228 )   收藏
短视频成为当下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新媒介形式。以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订阅量最高的在华外国人账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观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在华外国人短视频讲述中国故事的内容特征和叙事策略,反思其讲述中国故事的独特叙事范式的价值,结果发现:基于中国在场经验和海外异域身份的“主体间性”角色,在华外国人在社交媒体平台以“在场者”“中国通”和“评论员”三种角色,形成见证、阐释与反驳三种叙事框架,建构了一个政治上区别于西方、规划长远、执行力强,经济/科技创新发展、充满活力,文化多姿多彩,社会层面国治民安、安居乐业的中国形象,超越了传统讲述中国故事“自塑”和“他塑”二元对立冲突的叙事范式,形成了超越“自我”与“他者”,讲述多元、真实的中国故事,促进跨文化传播、交融互通的独特叙事范式。对于中国来讲,这种从中国事实出发,针对外国受众的叙事弥补了中国“自塑”主体的局限。在华外国人主播为中西交流对话搭起了桥梁,让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更加立体、饱满和生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图像地方性的“二次建构”: 媒体报道呈现的短视频与农村
吴世文, 孙雅然, 王嘉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6):  106-123.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6.009
摘要 ( 89 )   PDF(3394KB) ( 10 )   收藏
短视频的发展推动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出现了第三波扩散,形成一场新的互联网扩散运动。运用共现分析法,探究2015—2021年报纸对短视频与农村互动的报道,研究发现:媒体报道聚焦短视频与乡村文化、短视频与农村电商、短视频与乡村扶贫三个主题。三个报道主题对应短视频的文化属性、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后两者与政策议程保持一致并将短视频纳入了农村的国家叙事。同时,报道体现了典型的帮扶视角和“共同富裕”的话语倾向,塑造了“新农人”的形象。报纸报道的“二次建构”塑造了中国农村新的地方性,但也会遮蔽短视频嵌入中国农村所带来的现实问题,以及忽视短视频的文化属性及其深层次影响。这提示我们需要从历史与实践的视角长时段观察短视频与农村的互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与管理
双循环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探究
符磊, 周李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6):  124-137.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6.010
摘要 ( 211 )   PDF(1660KB) ( 73 )   收藏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经济体系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没有技术保障的双循环无疑是低水平的。跨国企业横跨内外循环,其对外直接投资引导我国技术创新发展,为双循环体系构建提供技术支撑。内循环体系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技术创新,同时技术吸收能力正向调节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促进作用。外循环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传导起着支撑作用,东道国政治治理情况和经济自由度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国家而异。对外直接投资在内外循环中起着联通桥梁作用,其战略布局决定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发展情况,关系我国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两国经济制度距离越近,我国对东道国直接投资阻力越小,两国经济自由度相近能够使跨国企业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东道国营商环境,降低沉没成本。而政治制度距离却与之相反,这充分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其自身特色,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偏好。在双循环背景下推动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取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加快技术创新,我国可采取以下措施:内循环下提升我国技术吸收能力;外循环下重视东道国的制度环境;双循环联动下合理布局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文评论
晚年阿尔都塞对他的理论的反思与完善
王雨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6):  138-149.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6.011
摘要 ( 143 )   PDF(1230KB) ( 17 )   收藏
阿尔都塞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如何正确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职能这一目的出发,以“总问题”研究方法为基础,坚持“科学与意识形态对立论”的原则,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存在着从信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论总问题的意识形态时期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总问题的科学时期的“认识论的断裂”,并由此提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反历史主义”和“历史无主体论”的命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争论。围绕对他的“断裂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以及认为他的理论使用结构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结果的质疑和批评,阿尔都塞在承认他犯了理论主义的错误和展开自我批评的同时,为他的命题作了辩护和进一步完善。准确理解他所提出的理论命题的内涵和他对其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对于我们深化和认识阿尔都塞唯科学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与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宇宙的明与暗——元宇宙作为“事件”及其双重面向
姜宇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6):  150-160.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6.012
摘要 ( 43 )   PDF(1221KB) ( 11 )   收藏
元宇宙是近来席卷学术与社会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对于这个事件,除了从实证的方面进行全面描述之外,还需要从哲学的角度展开深刻反思。由此我们试图首先引入“媒介事件”这个概念,进而揭示出元宇宙之事件所体现出的连续性生成和否定性断裂这两个看似对立的鲜明特征。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德勒兹和德里达的事件理论之间的比较,深入阐释内在性和超越性、肯定和否定、连续与断裂这一系列既对立又相关的双重面向,再结合本体论、时间性和主体性这三个要点,由此导向对元宇宙事件之双重性的哲学阐明。如果说内在性的肯定面向最终导向尼采式的生命乐观主义,那么,超越性的否定立场则最终导向萨克尔式的宇宙悲观主义。元宇宙,理应是从悲观转向乐观、从绝望中唤醒希望的哲学事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