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3): 63-73.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3.006
许锋华1, 刘晓菲1,2
XU Feng-hua1, LIU Xiao-fei1,2
摘要: 综合学习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是我国新课程深化变革的重要支点。综合学习适应了核心素养时代特征、学习机制和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是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学习空间与学习实践辩证统一的学习取向。研学旅行作为不确定性场域下真实交互的学习实践形式,与综合学习理念高度契合。用隐喻表达以研学旅行为载体的综合学习的理想样态,其形态的解构即学生学习的连续性经验在研学体验“通道”中开放迁移,跨界性知识在研学活动“创造”中主动建构,对话性实践在研学交往“舞蹈”中合作协同,延展性场域在研学拓展“空间”中唤起意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综合学习以研学旅行为载体,可以通过构筑系统化研学体验事件、调控序列化研学活动任务、打造立体化研学交往网络、探索活态化研学拓展场域实现真实发生。
中图分类号: G42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19)[2024-01-02].http://www.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7.htm. [3] Easton E, Gilburm A. The field course effect: gains in cognitive learning in undergraduate biology students following a field course[J].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2012, 46(1): 29-35. [4] Durrant K L, Hartman T P. The integrative learning value of field courses[J].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2014, 49(4).385-400. [5] 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6] 王鉴,刘静芳.综合学习:内涵、特点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23(2):30-35. [7] Booth A, Mclean M, Walker M. Self, others and society: a case study of university integrative learning[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09, 34(8): 929-939. [8] 天笠茂, 李季湄. 论综合学习与综合学习课程[J]. 教育发展研究, 2001(1): 51-55. [9] 徐晓东.中小学综合学习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1(1):65-70,80. [10] [荷]杰罗姆·范梅里恩伯尔,保罗·基尔希纳. 综合学习设计:四元素十步骤系统方法[M]. 盛群力, 陈丽,王文智,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 [11] Soare E. Integrative learning path ways in competence based curriculum[C]// Soare E, Langa C. Education facing contemporary world issues. Future Academy: European Proceedings of Social and Behavioural Sciences, 2017. [12] 杨惠雯.“经验”或“认知”: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路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6(9):3-12. [13] 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4] 陈佑清,胡金玲.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特质——基于核心素养特性及其学习机制的理解[J].课程·教材·教法,2022(10):12-19. [15] [丹]克努兹·伊列雷斯. 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第2版)[M]. 孙玫璐,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 [16] [美]约翰·杜威. 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 傅统先,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17] [美]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 何文忠, 译.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18] André R. Teaching climate leadership: promoting integrative learning in courses on strong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020, 44(6): 766-793. [19] [美]小威廉·E.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M]. 王红宇,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 [20] [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 程可拉, 孙亚玲,王旭卿, 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1] [美]小威廉姆·E.多尔, 诺尔·高夫.课程愿景[M]. 张文军, 张华,余洁,等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2] 曾文婕,柳熙.获得·参与·知识创造——论人类学习的三大隐喻[J].教育研究,2013(7):88-97. [23] 钟启泉. 基于“跨学科素养”的教学设计——以STEAM与“综合学习”为例[J]. 全球教育展望, 2022(1): 3-22. [2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25] 张良.核心素养的生成:以知识观重建为路径[J].教育研究,2019(9):65-70. [26] [美]威金斯. 教育性评价[M].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 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27] [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新课程[M]. 李季湄, 译. 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3. [28] [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 钟启泉,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9] [美]爱德华·索杰.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陆扬, 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0]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A statement on integrative learning[EB/OL].(2004-06-08)[2024-01-02]. http://gallery.carnegiefoundation.org/ilp/uploads/ilp_statement.pdf. [31] [美]约翰·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2] Gick M L, Holyoak K J. Schema induction and analogical transfer[J]. Cognitive Psychology , 1983,15(1): 1-38. [33] Huber M T, Hutchings P, Gale R. Integrative learning for liberal education[J] . Peer Review,2005, 7(4):4-7. [34] 许锋华,胡先锦.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意蕴、机制与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68-79. |
[1] | 杨小微, 唐佳宇. 超越与包容:义务教育课程新方案新课标再解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2): 89-98. |
[2] | 刘景超, 刘丽群. 以学科实践落实学科育人:内涵剖析与逻辑理路——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3): 92-101. |
[3] | 林铭. 信息化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5): 116-121. |
[4] | 蒲雯, 刘妍. 论民族地区教师的跨文化教育使命及其核心素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109-114. |
[5] | 闫若婻. 论学生音乐发展的核心素养及其教育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121-124.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