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3): 74-83.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3.007

• 教育科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新时代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时空建构及其优化

孙绍勇, 陈中斌   

  1.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 收稿日期:2024-12-23 发布日期:2025-05-07
  • 作者简介:孙绍勇,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陈中斌,男,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 基金资助: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重大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质增效研究”(23JHQ001);西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探究”(2024JGZ38); 西北工业大学学校共青团工作研究委托项目“共青团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实践路径研究”(2025GQT01)

The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Spatiotemporal Framework for Advancing “Great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in the New Era

SUN Shao-yong, CHEN Zhong-bin   

  1. School of Marxism,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129, China
  • Received:2024-12-23 Published:2025-05-07

摘要: “大思政课”是基于对我国长期思政教育实践的深入总结与理解而形成的一种全新育人理念和模式,是对新时代我国思政课建设的创新性探索和发展。“大思政课”建设的时空建构旨在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将教育教学拓展到更广阔的时空之中,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时空建构需要检视课堂内外时间的合理分配、多维空间主体的协同互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即时联动等现实问题。只有通过建立全面覆盖多维空间的协同育人体系,健全课堂内外深度融合的长效育人机制,依托数字化技术赋能线上线下育人模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时空建构,才能更好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作用,真正推动新时代“大思政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 大思政课, 时空建构, 协同育人

Abstract: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represents a novel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model drawn from a profound summary and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long-te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s, thereby signifying an innovativ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new era. The spatiotemporal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aims to break through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s, thus expanding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to broader dimensions to fulfi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To advance its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essential to examine practical issues such as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time within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the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spatial entities, and the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platforms. Only by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improving long-term mechanisms for deep integration of in-class and out-of-class education, and leverag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to empower online and offline educational models can the spatiotemporal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be effectively advanced. This will better leverage its educational role and truly promote high-quality, and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the new era,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spatiotemporal construc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G641

[1]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冯秀军.善用“大思政课”的三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103-109.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高晓林,骆良虎.仪式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03-108.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9] 孙绍勇.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 金燕.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13]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 梁建新,王文静.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五维进路[J].江苏高教,2023(8):114-120.
[16] 冯刚,吴成国,李海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7]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8] 许锋华,胡先锦.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意蕴、机制与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68-79.
[19] 佘双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 张俊生.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思想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5): 11-22.
[2] 王炳权, 杨睿智. 新时代中国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发展与创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1): 120-137.
[3] 徐乐乐. 劳动教育是什么?[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114-122.
[4] 原超. “政治势能”视阈下新时代议事协调机构的制度逻辑及职能优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41-50.
[5] 莫炳坤. 新时代社会平衡的辩证认识与实现机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6): 11-18.
[6] 张师伟. 政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论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1-15.
[7] 武永江, 段少帅. 新时代导师语言艺术的育人功能及其培育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88-95.
[8] 邓军, 陈国华. 习近平“党内政治生活”概念源流与新时代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28-33.
[9] 王钰鑫, 旷永青.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理论意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34-40.
[10]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36.
[11]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41.
[12]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4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蓝江. 技术封建主义假说及其悖谬——如何解读塞德里克·杜朗的《技术封建主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 -11 .
[2] 张哲, 王学俭. 新质生产力的伦理意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2 -22 .
[3] 周振超, 郭炜萍. 统筹协同下的随事而制: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实现逻辑——基于“枫桥式工作法”的扎根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23 -38 .
[4] 李智超, 于翔. 基层政府的组织结构何以“另起炉灶”?——以T镇政府的“工作线”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39 -50 .
[5] 王娟, 周琼, 张雅君, 王冲. 教育数字人应用:场景分析、风险审视与应对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51 -62 .
[6] 许锋华, 刘晓菲.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综合学习:基于研学旅行场域的理想图景[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63 -73 .
[7] 郭嵩, 陈毅文. 大学生孤独感和睡眠拖延的关系:错失焦虑和社交媒体依赖的链式中介作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84 -95 .
[8] 沈国兵. 中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行业产品进口韧性评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96 -113 .
[9] 马捷, 宋一鸣. 数字素养对农户绿色行为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14 -127 .
[10] 阳镇, 陈彦霖. 信用城市建设能否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基于“国家信用示范城市”的准自然实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28 -145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