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Vol. 51 ›› Issue (3): 99-107.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3.017
张作栋
ZHANG Zuo-dong
摘要: 骈文名称在清代出现了从“四六”到“骈文”的演进,这种演进结果在民国时期得到定型。伴随着名称演进的是对四六与骈文的辨析。“骈文”取代“四六”,辨析四六与骈文,是骈文尊体思想在正名与辨体两方面的体现。骈文发展演变的阶段性与名称的演进相吻合,这为辨析四六与骈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清代、民国文论家主要从三方面来辨析四六与骈文:1)从创作领域来辨析,认为四六局限于世俗应用应酬,而骈文则突破了这个藩篱;2)从行文句式来辨析,认为四六不仅是四六行文,而且全篇对偶,而骈文则相对自由;3)从审美效果来辨析,认为四六“无复作家风韵”,而骈文则富有文学色彩。名称的演进与对四六骈文的辨析,明确了骈文文体意识,提升了骈文地位。
中图分类号:
[1] 昝亮.清代骈文研究[D].杭州:杭州大学中文系,1997. [2] 莫道才.“四六”指骈文之形成与接受过程考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3] 陈曙雯.清嘉道以降骈文尊体思潮探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4]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M].由云龙,辑.北京:中华书局,1963. [5] 王水照.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 (清)谭献.复堂日记[M].范旭仑,牟晓朋,整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7] 余祖坤.历代文话续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8] 罗惇曧.文学源流[J].国粹学报,1906(16). [9] (清)吴鼒.许贞幹.八家四六文注[O].光绪辛卯味青斋雕版. [10]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M].长沙:岳麓书社,1992. [11] 黄孝纾.匑厂文稿[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三辑,第726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12] 洪伟,曹虹.清代骈文总集编纂述要[J].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三辑,2010(6). [13] (清)尤侗.西堂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40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 (清)曾燠,姚燮,张寿荣.清朝骈体正宗评本[O].光绪花雨楼校本. [15] (清)刘开.刘孟涂集[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51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6] (清)袁枚.袁枚全集·小仓山房文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7] (清)谭莹.乐志堂诗集[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5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8]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9] (清)胡吉豫.四六纂组[M]∥四库未收书辑刊:肆辑3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0] (清)陈维崧.陈维崧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1] (清)潘曾莹.小鸥波馆骈体文钞[G]∥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2] (清)朱一新.无邪堂答问[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3] (清)毛际可.会侯先生文钞[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2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24] (清)孙梅.四六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5] 刘禺生.世载堂杂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6] (唐)李商隐.樊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7]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8] (清)程晋芳.勉行堂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43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9] (清)汪琬,李圣华.汪琬全集笺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0] (清)徐寿基.酌雅堂骈体文集[O].光绪间桓台官舍刻本. [31]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M].北京:三联书店,1954. [32] 钱基博.骈文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
[1] | 于景祥,胡佩杰. 论明代中期文学批评中公正对待六朝骈文的倾向——以杨慎、王文禄为中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72-76. |
[2] | 孟飞. 从“链体”结构看陆贽骈文的功能突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77-85. |
[3] | 丁楹. 文人入幕、干谒之风与南宋四六文的繁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92-99. |
[4] | 贺玉洁. 论《四六灿花》的选文宗旨及其骈文批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100-105. |
[5] | 王正刚. 骈文复兴视域下的清代骈文文集序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106-114. |
[6] | 李生龙. 骈文之辨体及其与句格、风格之关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5): 50-57. |
[7] | 熊礼汇. 试论李白骈文的美感特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5): 58-67. |
[8] | 张明强. 论清初骈文家地理分布与地域骈文流派[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5): 68-74. |
[9] | 张彦. 梁章钜《退庵论文》的文笔骈散之辨及其意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5): 75-79. |
[10] | 钟涛. 论六朝政治运作与骈文书写的互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67-71. |
[11] | 刘涛. 用典技巧演进与南朝骈文形式[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72-79. |
[12] | 刘城. 文学接受视野下的韩柳与骈文——以宋至清代为讨论中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80-85. |
[13] | 张明强. 学术思潮与清初骈文的新气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86-91. |
[14] | 路海洋. 论清代江南骈文的偏胜及其原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92-98.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