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Vol. 53 ›› Issue (3): 93-97.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7.03.015

• 教育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教育之形”与“教育之意”——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形”“意”之变

王彦   

  1.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广西桂林541004
  • 收稿日期:2017-01-18 出版日期:2017-05-20 发布日期:2018-07-16
  • 作者简介:王彦(1976-),女,山西五台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广西“八桂学者”教育学团队成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教师教育。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建设的行动研究——以广西为例”(12YJC880109);广西民族地区教师的文化认同与教育变革中的族群认同研究(桂辞研〔2009〕25号)

“The Form of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 ——The Change of “Form” and “Meaning”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WANG Yan   

  1. Faculty of Educ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 Received:2017-01-18 Online:2017-05-20 Published:2018-07-16

摘要: 教师专业发展生命周期中经历准教师、新教师、熟练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障碍。针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育之形”与“教育之意”之变化,教师发展的支持系统提供不同层面的培训和指导,旨在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教育教学的“形”与“意”,在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形”的掌握过程中,深化对教育哲学的思辨,追寻教育教学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体悟教育于人发展的独特作用,促进教师在“教育之意”的引领下,生成教学中的哲学顿悟,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之形, 教育之意

Abstract: In the life cycl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y experience several career stages: quasi-teachers, new teachers, skilled teachers and expert teachers, and each stage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bstacles. In view of the changes in the “education form” and “educational meaning”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he teachers’ development support system provides different levels of training and guidance, in order to help teachers to understand the “form”and “meaning”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process of grasping the “form”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to deepen the speculation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o pursue the irreplaceabl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 realize the unique role of education in human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eache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formation of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finally to grow into an expert teacher.

Key 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 form, education meaning

中图分类号: 

  • G451
[1] 胡森.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5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9.
[2] 卢真金.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模式、策略再探[J]. 人教期刊, 2007(12).
[3] 徐辉. 专家型教师的内涵[J]. 早期教育, 2004(3).
[4] 马艳华. 专家型教师的内涵及其进阶路径[J]. 中国教师,2008(12).
[5] 张正中. 专家型教师内涵、特征及成长阻碍因素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3).
[6] 龙宝新. 论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逻辑[J]. 教育科学,2012,28(4).
[7] 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2006(1).
[8] 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 迈克尔·桑德尔.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EB/OL]. http://v.163.com/special/justice/.
[1] 谢登斌, 段苏颖, 谢婷.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运行机制及实践规制的建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1): 87-94.
[2] 武永江, 段少帅. 新时代导师语言艺术的育人功能及其培育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88-95.
[3] 姜添辉. 评论同类型主义:新自由主义构成的制度化脉络以及教师专业实践坐标[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4): 66-74.
[4] 杜伟珊. 开放大学教师心理资本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控制感和工作不安全感的多重中介效应[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4): 92-100.
[5] 谢登斌, 沈燚佳. 新型城镇化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的张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98-104.
[6] 王卓玉, 樊瑞净. 中学STEM教师的TPCK知识结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105-111.
[7] 杨鑫. 教师实践知识生成的行动-反思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112-120.
[8] 郑振锋. 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多元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116-121.
[9] 蒲雯, 刘妍. 论民族地区教师的跨文化教育使命及其核心素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109-114.
[10] 黄海波. 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科学化——以高校内部的平衡发展为中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115-12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magtech. 测试发布文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1(1): 1 .
[2]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3]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4]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5]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6]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7]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8]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9]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10] 李潇. 完善我国人格权立法的再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55 -60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