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Vol. 53 ›› Issue (3): 105-110.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7.03.017
袁梅1, 刘玉杰1,2
YUAN Mei, LIU Yu-jie
摘要: 我国民族地区大都处于祖国边陲,以“多语言、大杂居、小聚居”甚至“跨境而居”为基本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故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应具有“稳民固边”、维护“文化安全”、凸显“话语共同体”的功能与作用。在双语教育中教育主体之间要形成“主体间性”,教育内容要强调“文化间性”,教育实践要凸显“话语间性”。从语言到话语双语的教育范式需要做到三个“偏移”:从语言的工具性向本体性偏移,从单向灌输向对话交流偏移,从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偏移。
中图分类号:
[1] 袁文彬.马克思主义和语言问题[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6. [2] G.Brown, G.Yue. 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1. [3] [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 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 [4] Cutting,J.Analysing the Language of Discourse Communities[M].Oxford:Elsevier Science Ltd.,2000:1. [5] 顾明远,滕珺.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理解教育[J]. 教育学报,2015(4):4. [6] Foucault,M.L’Archeology du Savoir[M].Edition Gallimand,1969:168. [7] Schiffrin D,Tanen D,Hamilton H.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M].Oxford:Black Publishing Ltd.,2001:1. [8] 埃利亚·萨尔法蒂.话语分析基础知识[M]. 曲辰,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65. [9] 袁英.话语理论的知识谱系及其在中国的流变与重构[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10] 曼弗雷德·弗兰克.论福柯的话语概念[M]. 陈永国,译.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83. [11] 严明.话语共同体理论建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 [12] 秦龙.马克思从“共同体”视角看人的发展思想探析[J]. 求实, 2007( 9):11. [13] 陈明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民族主义研究的意义[J]. 江淮论坛,2014(4):21. [1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525. [15] 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24. [1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17]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5. [18] 苏令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107. [19] 张天宝.试论理解的教育过程观[EB/OL].http://www.3edu.net/lw/lltt/lw_35878_2.html. [20]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 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46. [21] 韩红.文化间性话语中语义研究的自我理解[J].外语学刊,2004(1):67. [22] 刘悦笛.中国人文科学的“自创性”: 以文化间性以柔克刚[J].文艺理论研究,2015(1):57. [2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6mbGCmtn9W6vLQndZFqPcuUolsIE 4xqjnIp0t8lHm AHRPxK64cxQBuLGeu4Jzq0R9QqKFvrCW24maC7eChwuSa. [24] 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2. [25]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20 [26] 董爱智,宋德文.话语间性及其话语治疗[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1):63. [27] 钱冠连.语言:人类存在的家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 [28] Volosinov,v.n.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9. [29] 库玛.全球化社会中的语言教师教育[M]. 赵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 [30] 赵世举.语言与国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219. [31] 韩昌黎.韩昌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536. [32] 陈桂生. 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66. [33] 潘文国.语言学是人学[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34] 苏令银.主体间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227. |
[1] | 贺东航, 贾秀飞. 作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的“政治势能”——贺东航教授访谈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10-18. |
[2] | 吴全兰. 汉法家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失败的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4): 42-48. |
[3] | 张晋山, 王辉辉, 胡燕. 权力的维度:两岸政治话语的现状与未来构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67-73. |
[4] | 杨丽萍. 守护文化根脉:文化自觉与壮汉双语教育模式的转换[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81-86. |
[5] |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47. |
[6] | 于天昱. 反问句在话语进程中的作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96-102. |
[7] | 王芸. 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国家治理价值举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50-55. |
[8] | 邓伯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语料库的建设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1-8. |
[9] | 张晋山,张季. 演进与分野:海峡两岸的“统一”话语考察及比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6): 57-62. |
[10] | 吴珏. 英语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语用身份及其话语建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165-171. |
[11] | 吴全兰. 西汉法家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及其失败原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2): 31-36.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