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3): 146-155.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3.012
顾理平, 陈言
GU Li-ping, CHEN Yan
摘要: 现代公民的隐私保护有着强烈的个人自治传统。历史地看,媒介的发展隐喻地推动了个人本位隐私传统的建立,在实践中从“作为隔离的隐私”向“作为控制的隐私”发展。在新的媒介环境中,算法成为新一代主导要素,社会的技术条件、联结关系、权力样态都因此发生了相应变迁,隐私自治的传统路径因而面临多重掣肘。鉴于当前的媒介境况,应当从打破语义连续性、强化信息处理过程的考察、补充对个人的必要支持入手,应对智能时代的信息秩序,探索更能适配当前媒介条件的隐私自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06
[1] Cohen J E. What privacy is for[J]. Harv. L. Rev., 2012(126):1904. [2] Rannenberg K, Royer K, Deuker A. The future of identit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M].Berlin:Springer,2009. [3] 喻国明,耿晓梦.“深度媒介化”:媒介业的生态格局、价值重心与核心资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28(12):76-91,127-128. [4] 黄旦.理解媒介的威力——重识媒介与历史[J].探索与争鸣,2022(1):142-148,180. [5] Hildebrandt M, de Vries K. Privacy, due process and the computational turn: the philosophy of law meets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New York: Routledge, 2013. [6] [美]路易斯·D.布兰代斯.隐私权[M].宦盛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 Westin A F. Privacy and Freedom[M].New York:Atheneum,1967. [8] 王利明,丁晓东.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亮点、特色与适用[J].法学家,2021(6):1-16,191. [9] 丁晓东.个人信息权利的反思与重塑 论个人信息保护的适用前提与法益基础[J].中外法学,2020(2):339-356. [10] 卢家银.论隐私自治:数据迁移权的起源、挑战与利益平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8):71-88,127-128. [11] Cohen J E. Turning privacy inside out[J]. Theoretical inquiries in law, 2019, 20(1): 1-31. [12] 丁晓东.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法学研究,2018(6):194-206. [13] Solove D J. The limitations of privacy rights[J]. Notre Dame Law Review, 2022(98): 975-1036. [14] 邵成圆.重新想象隐私:信息社会隐私的主体及目的[J].国际新闻界,2019(12):44-57. [15] 余成峰.数字时代隐私权的社会理论重构[J].中国法学,2023(2):169-188. [16]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17] 张小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 [18] [美]理查德·赛勒,卡斯·桑斯坦.助推: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M].刘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19] 喻国明.传播学的未来学科建设:核心逻辑与范式再造[J].新闻与写作,2021(9):5-11. [20] 顾理平.无感监视:智能传播技术对当代私人生活的重构[J].新闻大学,2023(11):77-90,122. [21]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 22] 高富平.个人信息保护:从个人控制到社会控制[J].法学研究,2018(3):84-101. [23] 陈昌凤,张心蔚.信息个人化、信息偏向与技术性纠偏——新技术时代我们如何获取信息[J].新闻与写作,2017(8):42-45. [24] 张民安,林泰松.隐私权的功能[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 [25]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 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6] Nissenbaum H. A contextual approach to privacy online[J]. Dædalu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 2011, 140(4): 32-48. [27] 范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路径重构[J].环球法律评论,2016(5):92-115. [28] Delacroix S, Lawrence N D. Bottom-up data trusts: disturbing the ‘one size fits all’approach to data governance[J]. International data privacy law, 2019, 9(4): 236-252. [29] 罗昕,张瑾杰.智能化治理的运作机制、风险挑战与实践准则[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2):39-50. |
[1] | 罗昕, 张瑾杰. 智能化治理的运作机制、风险挑战与实践准则[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2): 39-50. |
[2] | 钟晓雯, 高洁. “人工智能+医疗”的风险研判及治理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29-41. |
[3] | 朱腾伟. “人工智能+”背景下算法正义的解构、检视与实现——以权利衡平为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42-52. |
[4] | 庞金友, 陈梦雪. 智能入场与民主之殇:人工智能时代民主政治的风险与挑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9-20. |
[5] | 姬德强, 白彦泽. 作为数字平台和基础设施的短视频——一个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71-82. |
[6] | 曾润喜, 莫敏丽. 短视频多平台传播效果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133-144. |
[7] | 张会平. 算法嵌入政府科层制的路径、影响与风险应对[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52-63. |
[8] | 胡大雷. 文学新动力与建安诗歌兴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140-146.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