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Vol. 55 ›› Issue (4): 2-12.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9.04.001
赵京华
ZHAO Jing-hua
摘要: 以1927年定居上海为界,鲁迅的杂文写作可以分为北京、上海前后两个时期。如果说,前期杂文侧重的是文明批评,即蕴含着高度政治化的总体性批判,并表现出激进色彩,那么后期杂文侧重的则是社会批评,即针对以半殖民地上海为典型的20世纪中国不完整现代性所做出的种种实践性剖析,并表现出与前期杂文不同的稳健风格。鲁迅前期杂文的文明批评对应的是其民族解放和世界主义立场,而后期的社会批评则基于阶级解放和国际主义精神。鲁迅杂文的成熟和不朽业绩表现在后期创作中,它深度融合了文明批评的总体批判和社会批评的具体剖析,从而达到了政治性和社会性高度结合的完美境界。
中图分类号:
[1] 长堀祐造.鲁迅与托洛茨基 [M].王俊文,译.台北:人间出版社,2015. [2]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M].穆善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4] 刘禾.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M].北京:三联书店,2016. [5] 董炳月.鲁迅形影[M].北京:三联书店,2015. [6]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 布劳特.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地理传播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史观[M].谭荣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 黄克武.从文明论述到文化论述——清末民初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转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9] 张旭东.杂文的自觉——鲁迅“过渡期”写作的现代性与语言政治[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1、2). [10]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1] 代田智明.解读鲁迅[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6. [12] 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3] 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4]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 [15] 赵京华.破解狭隘的民族主义壁障——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后期国际主义[J].探索与争鸣,2016(7). |
[1] | 董炳月. 论鲁迅的“南京记忆”——以其“自我”的形成与表现为中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2-10. |
[2] | 黄乔生. 从“但除了印度”到“除了泰戈尔”——略论鲁迅对印度的想象和认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11-19. |
[3] | 蒋永国. 鲁迅现代国族意识的萌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57-63.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