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Vol. 55 ›› Issue (3): 11-19.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9.03.002

• 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 上一篇    下一篇

从“但除了印度”到“除了泰戈尔”——略论鲁迅对印度的想象和认知

黄乔生   

  1.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110102
  • 收稿日期:2019-04-10 出版日期:2019-05-25 发布日期:2019-07-12
  • 作者简介:黄乔生(1964- ),男,河南南阳人,现任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鲁迅研究月刊》主编,著有《度尽劫波——周氏三兄弟》《鲁迅与胡风》《鲁迅像传》《鲁迅:战士与文人》《八道湾十一号》《字里行间读鲁迅》等
  •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手稿文献整理与研究”(A卷 12ZD&167)

From “Books of India Excluded” to “Works of Tagore Denied”: A Brief Account of Luxun’s Imagination and Cognition of India

HUANG Qiao-sheng   

  1. Beijing Luxun Museum, Beijing 110102, China
  • Received:2019-04-10 Online:2019-05-25 Published:2019-07-12

摘要: 从鲁迅1925年2月所作的《青年必读书》中对印度的简略评论以及对文化巨匠泰戈尔和政治英雄甘地的认识过程,并结合鲁迅对印度的相关描述,可以追溯鲁迅如何从笼统的世界文化比较中建立起印度印象。因受限于翻译和系统阅读,以及缺少亲身体验,导致他对印度产生认识偏差,甚至不乏主观想象。鲁迅对印度的想象和认知颇具时代性和独特性,可作当今文化交流的镜鉴。

关键词: 印度, 鲁迅, 泰戈尔, 想象, 认知

Abstract: Luxun’s impression of India is formed by his general comparison of world cultures. Such an impress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his brief comments on India, and his knowing about Tagore and Gandhi conveyed in his Qin Nian Bi Du Shu (1925), together with his description of India. A low coverage of translation and Luxun’s reading of Indian books, as well as a lack of personal experience, renders his perception of India biased, and even subjective with full imagination. Hence, Luxun’s imagination and cognition of India, we can infer, are time-conditioned and unusual, a lesson which we can learn a lot for a friendly cultural exchanges today.

Key words: India, Luxun, Tagore, imagination, cognition

中图分类号: 

  • I210
[1]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李泳禧.试论一个问题——对鲁迅著作中没有提及朝鲜(韩国)之意义的考察[M].当代韩国,2006(1):52-55.
[3] 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八三)邬波尼沙陀[M]//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3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 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 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第5卷第6号,1918-12-15.
[9] 王燕.泰戈尔访华:回顾与辨误[J].南亚研究,2011(1):123-136.
[10] 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 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2] 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 刘慧姝. 释放想象与社会变革——论玛辛·格琳的艺术-审美教育思想[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59-67.
[2] 赵京华. 略论鲁迅杂文的激进性与稳健性[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4): 2-12.
[3] 董炳月. 论鲁迅的“南京记忆”——以其“自我”的形成与表现为中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2-10.
[4] 王建梁, 武炎吉. 印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框架、经验及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122-131.
[5] 蒋永国, 姚洁. 文史根脉·世界眼光·鲁迅精神——宋云彬杂文创作的“三扇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1): 78-94.
[6] 周子伦. 《共产党宣言》法哲学的隐喻认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31-36.
[7] 贾君芳, 何洪峰. 终点类介词的发展及其语义多义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81-88.
[8] 赵燕华, 郭小凡, 赵明. 基于复杂网络的汉越动物词语认知属性对比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1): 84-90.
[9] 李宏翰, 温舒雯. 道德判断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91-98.
[10] 陈耀恒. “蛮”词义扩展的认知语义学分析——“蛮”的变与迁之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7-12.
[11] 胡金旺. 唐君毅九境中的辩证法及其与黑格尔的差异[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19-24.
[12] 蒋永国. 鲁迅现代国族意识的萌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57-63.
[13] 刘明录. 历史的想象与想象的历史——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品特戏剧历史叙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96-101.
[14] 陈文强. 翻转课堂模式下大学英语学生认知策略使用的调查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1): 117-122.
[15] 廖国一,郭健新. 从出土出水文物看唐宋时期中国对印尼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4): 1-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2]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3]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4]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5]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6]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7]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8]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9] 李潇. 完善我国人格权立法的再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55 -60 .
[10] 赛铮. 论保险公司破产是偏颇性清偿行为撤销之例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1 -66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