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Vol. 57 ›› Issue (5): 95-106.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1.05.007
张爱军
ZHANG Ai-jun
摘要: 网络政治学是政治学在网络时代的新样态,它以网络虚拟空间为环境,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以政治学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其研究范围是分析网络技术所引发的社会现象对政治发展产生的可能性影响。政治学为网络政治学的发展与构建限定研究范围,网络技术及其所构筑的虚拟政治空间使网络政治学与政治学在部分研究内容方面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即网络政治学的国家学研究、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研究、政治关系研究、公共事务研究与政府及其公共政策研究等方面与实在政治学的相关对应研究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二者在研究范畴上的差异性是网络政治学构建的必要性所在。网络虚拟政治空间是网络政治学构建的生态环境,对网络政治学的构建需要对网络虚拟政治生态进行观念与实践两种面向上的技术构建。网络政治学观念面向的技术构建包括网络政治心理、网络意识形态与网络政治价值等内容,其实践面向的技术构建包括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制度与网络政治治理等方面。观念与实践面向的技术构建关涉了网络政治学研究的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象的范畴,网络政治学研究应随网络技术的革新而调适,才能以观念构建促进实践发展,进而推动网络政治生活不断向善。
中图分类号:
[1] 吴海晶.尽快改变网络政治学研究相对滞后的状况[J].政治与法律,2004(5):3. [2] 钱振明.网络时代的政治学和网络政治学[J].江海学刊,2000(4):78-81. [3] 余君,白义.解读网络政治学[J].求索,2005(8):70-71. [4] 杨嵘均.政治体系的网络化与网络政治学的发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学),2017(1):144-156+160. [5] 宋迎法,李翔.中国网络政治研究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83-86. [6] 吴海晶.网络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内容、技术路线及其它[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6):14-16. [7] 吴海晶.网络政治学:背景、特色及其它[J].理论月刊,2005(12):47-48. [8] 闫合占.网络政治的政治学分析与实践支撑体系的构建[J].领导科学,2014(26):13-14. [9] 吴海金,吴思珺.网络政治、网络政治学与网络政治学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63-65. [10] 朱德米.网络政治学:虚拟和真实[J].国外社会科学,2001(1):72-75. [11] 王海东.政治的虚拟与虚拟的政治——虚拟空间政治学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1):86-90. [12]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3]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4] 杨嵘均.论网络空间草根民主与权力监督和政策制定的互逆作用及其治理[J].政治学研究,2015(3):110-122. [15] 张爱军,孙玉寻.社交媒体时代“后政治心理”的特征、风险与优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2):68-73. [16] [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17]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
[1] | 曾楠. 制度认同:政治认同的制度基础构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6): 63-67. |
[2] | 苏曦凌,杜富海. 走向协同:社会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形态的理性建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4): 63-67.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