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Vol. 60 ›› Issue (5): 87-96.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5.008
王卓玉1, 于灏媛2, 王琳琳3
WANG Zhuo-yu1, YU Hao-yuan2, WANG Lin-lin3
摘要: 教育是缓解新质生产力与人才供需矛盾的核心策略,而基础教育则是塑造新质人才不可或缺的基石。为夯实未来新质人才的培育基础,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应紧密围绕新质人才的需求,构建一套高效的人才培育机制,助力学生顺利转型为新质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复合型教育目标的引导、跨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组以及个性化教育策略的定制,为STEAM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赋能新质人才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了满足新质人才培育的多维需求,教育工作者需从五个关键层面重新构建STEAM教育培育机制:核心培育理念的重塑、根本培育目标的明确、基础培育条件的强化、首要培育策略的制定和关键培育基石的稳固。为了推动STEAM教育在新质人才培育方面更好地适应数智化时代的发展,教育工作者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STEAM教育的高效运行,完善其跨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虚实联通的STEAM教育空间,提升教师的STEAM素养,并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STEAM人才培育新生态。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力推动STEAM教育在培育新质人才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为新时代的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中图分类号: G42
[1]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2] 祝智庭,戴岭,赵晓伟,等.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24(1):52-60.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4-08)[2023-08-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4] 袁磊,雷敏.STEAM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5):62-71. [5] 祝智庭,赵晓伟,沈书生.融创教育:数智技术赋能新质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4(5):3-14. [6] 秦瑾若,傅钢善.STEM教育:基于真实问题情景的跨学科式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7(4):67-74. [7] 王宏,刘丽,马池珠.指向深度学习的STEM教育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3):108-113. [8] 曾文婕.评估何以促进深度学习[J/OL].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1066.c.20230920.1832.004.html. [9] 杨明全.我国课程改革语境下的跨学科:教育意蕴与实践样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4(3):6-13. [10] 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育人质量的一条新路径[J].人民教育,2023(2):25-27. [11] 方兆玉.素养本位的STEM教育:理念、目标与实践模式——美国、法国、新加坡比较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24(1):60-70. [12] 宋凤轩,王丽.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要义、现实隐忧与行动前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119-125. [13] 余胜泉,胡翔. 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5(4):13-22. [14] 范文翔,张一春.STEAM教育:发展、内涵与可能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18(3):99-105. [15] Schleicher A. Preparing teachers and developing school lead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lessons from around the world[J].General Information,2012(8):112. [16] 杨明全.论STEM教育的本土化建构:内涵、价值及实践探索[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4(1):39-45,53. [17] Jonassen D H.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for well-structured and ill-structured problem-solving learning out[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6(1):65-94. [18] 王竹立,吴彦茹,王云.数智时代的育人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24(2):13-19. [19] 叶丽新.“情境”的理解维度与“情境化试题”的设计框架——以语文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9(5):107-113. [20] 蔡亚萍.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1(6):73-75,80. [21]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等.《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解读[EB/OL].(2023-08-30)[2024-03-31].https://www.miit.gov.cn/zwgk/zcjd/art/2023/art_601ff8ae8bd84d84926507e5ee843388.html. [22] 郑太年.从活动理论看学校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5(1):64-68. [23] 袁磊,徐济远,叶薇.AIGC时代的数智公民素养:内涵剖析、培育框架与提升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23(9):5-15. [24] 郭利明,杨现民,张瑶.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五维支持服务框架设计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1(4):85-92. [25] 周东岱,董晓晓,顾恒年.教育领域知识图谱研究新趋向:学科教学图谱[J].电化教育研究,2024(2):91-97,120. [26] 曹晓明,谢娜.高沉浸式学习环境:学习环境设计的新视角[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11):121-128. [27] 王建梁,刘海洋.数字时代教育空间的基本形态、生成逻辑与发展趋势[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13-118. [28] 郭炯,郝建江.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定位及素养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21(6): 121-127. [29] 冯晓英,郭婉瑢,黄洛颖.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挑战与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1(11):1-8,76. [30] 袁磊,张瑾,滕洁梅,等.我国STEAM教育生态的反思与重构[J].电化教育研究,2022(11):31-37. [31] 袁磊,徐济远,梁世松.STEM教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逻辑解构、问题剖析与发展策略[J/OL].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1066.C.20240403.1543.002.html. |
[1] | 董艳, 吴楠, 夏亮亮. 组织与人力视角下的STEM教育师资发展与新质提升[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5): 66-75. |
[2] | 杨韵莹. STEM教育中的跨学科概念学习和理解[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5): 76-86. |
[3] | 郑志峰, 罗力铖. 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数据分层治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18-28. |
[4] | 钟晓雯, 高洁. “人工智能+医疗”的风险研判及治理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29-41. |
[5] | 佟家栋, 张千. 数字经济时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88-96. |
[6] | 戴枫, 吕笠瞻. 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量质齐升?[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3): 86-105. |
[7] | 王佩, 黄友初.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应然指向与实施建议[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5): 57-63. |
[8] | 王卉, 周序.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意义及其实现——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3): 85-91.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