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Vol. 59 ›› Issue (3): 85-91.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3.03.008

• 教育科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意义及其实现——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思考

王卉, 周序   

  1.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 收稿日期:2022-12-02 出版日期:2023-05-15 发布日期:2023-07-11
  • 通讯作者: 周序(1983—),男,汉族,四川泸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社会学。
  • 作者简介:王卉(1984—),女,新疆阜康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教学法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Learning —Reflection on the Curriculum Program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

WANG Hui, ZHOU Xu   

  1.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 Received:2022-12-02 Online:2023-05-15 Published:2023-07-11

摘要: 综合课程着眼于学科之间的“联系”,却削弱了知识掌握的深度。单一学科的教学能够保证知识传授的深度,却又无法顾及学科之间的“联系”。“跨学科主题学习”意在超越二者各自的局限,通过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并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掌握。要做到高质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摒弃“生成”的路子,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材料,并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知识, 教学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focuses o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disciplines, but ignores the depth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contrast, the teaching of one single discipline ensures the depth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 but it leaves alon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disciplines. To break such a dilemma depends on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learning” as it can deepen students'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connections and cooperation, and enable them to “know what it is and why it is”, thereby promoting students' deep mastery of knowledge. To achieve high-quality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learning”, the path of “generation” should be abandoned and teachers should select teaching content carefully, organize materials reasonably, and design teaching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learning, curriculum program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knowledg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  G42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郭华.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突显学生主体地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7-115.
[3]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2版)[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英]J·B.英格拉姆.综合课程的教学[J].吕达,译.课程·教材·教法,1986(10):57-59.
[5] 张惟勇.综合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1990(4):47-48,42.
[6] 张华.关于综合课程的若干理论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35-40.
[7] 吴非.“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反思南京教育界的一场讨论[N].南方周末,2004-09-16.
[8] 朱昌俊.“涿鹿教改”失败警示改革之困[N].新华每日电讯,2016-07-22.
[9] [美]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张渭城,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8.
[10] 郭华.现代课程教学与教学认识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3):157-164,192.
[11] 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N].文汇报,1978-09-27.
[12] 孟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何为与可为[J].基础教育课程,2022(11):4-9.
[13] 王策三.教学认识论(修订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5] [捷]扬·阿姆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6] 周序.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变革[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17] 周序.应试主义[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
[18] 周序.如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J].课程·教材·教法,2022(5):61-66.
[19] 程良宏.生成性教学:作为教学哲学的构建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12(8):9-14.
[20] 王卉,师曼,苏涵仙,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笔谈)[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2(3):21-31.
[21] 周序.生成性教学:教学当中会出现一种新的方法论吗?[J].课程·教材·教法,2015(4):44-50.
[1] 刘景超, 刘丽群. 以学科实践落实学科育人:内涵剖析与逻辑理路——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3): 92-101.
[2] 马得勇, 黄敏璇.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认知基础——基于中国网民和大学生的实证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5): 21-36.
[3] 李晓蕾. “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减负提质——关于促进学生思维的讨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63-70.
[4] 吴晓林, 岳庆磊.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大学在线教学及其改进建议:以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59-68.
[5] 杨现民, 李新, 晋欣泉. 智慧课堂中的数据应用理路与策略设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78-87.
[6] 王亚桥,严修鸿. 读后续写在汉语二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4): 125-132.
[7] 杨天保, 高园. 品性与策略:建构高校廉政文化的新考量[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61-66.
[8] 肖奚强.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再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113-119.
[9] 李红惠. 大学青年教师参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项目现状调查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20-125.
[10] 王卓玉, 樊瑞净. 中学STEM教师的TPCK知识结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105-111.
[11] 杨鑫. 教师实践知识生成的行动-反思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112-120.
[12] 王卓玉, 曹杰颖. 大学语文教师使用微信辅助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1): 95-102.
[13] 林任风,彭晓媛. 汉语国际教育游戏需求调查与分析——以初级阶段文化教学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5): 160-164.
[14] 王晓艳,邹丹杰,谷传华. 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以主题为基本线索[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4): 120-125.
[15] 裴光钢,颜奕. 中国大学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元表征探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159-16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