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Vol. 59 ›› Issue (3): 85-91.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3.03.008
王卉, 周序
WANG Hui, ZHOU Xu
摘要: 综合课程着眼于学科之间的“联系”,却削弱了知识掌握的深度。单一学科的教学能够保证知识传授的深度,却又无法顾及学科之间的“联系”。“跨学科主题学习”意在超越二者各自的局限,通过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并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掌握。要做到高质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摒弃“生成”的路子,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材料,并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2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郭华.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突显学生主体地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7-115. [3]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2版)[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英]J·B.英格拉姆.综合课程的教学[J].吕达,译.课程·教材·教法,1986(10):57-59. [5] 张惟勇.综合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1990(4):47-48,42. [6] 张华.关于综合课程的若干理论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35-40. [7] 吴非.“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反思南京教育界的一场讨论[N].南方周末,2004-09-16. [8] 朱昌俊.“涿鹿教改”失败警示改革之困[N].新华每日电讯,2016-07-22. [9] [美]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张渭城,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8. [10] 郭华.现代课程教学与教学认识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3):157-164,192. [11] 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N].文汇报,1978-09-27. [12] 孟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何为与可为[J].基础教育课程,2022(11):4-9. [13] 王策三.教学认识论(修订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5] [捷]扬·阿姆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6] 周序.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变革[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17] 周序.应试主义[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 [18] 周序.如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J].课程·教材·教法,2022(5):61-66. [19] 程良宏.生成性教学:作为教学哲学的构建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12(8):9-14. [20] 王卉,师曼,苏涵仙,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笔谈)[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2(3):21-31. [21] 周序.生成性教学:教学当中会出现一种新的方法论吗?[J].课程·教材·教法,2015(4):44-50. |
[1] | 刘景超, 刘丽群. 以学科实践落实学科育人:内涵剖析与逻辑理路——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3): 92-101. |
[2] | 马得勇, 黄敏璇.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认知基础——基于中国网民和大学生的实证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5): 21-36. |
[3] | 李晓蕾. “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减负提质——关于促进学生思维的讨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63-70. |
[4] | 吴晓林, 岳庆磊.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大学在线教学及其改进建议:以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59-68. |
[5] | 杨现民, 李新, 晋欣泉. 智慧课堂中的数据应用理路与策略设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78-87. |
[6] | 王亚桥,严修鸿. 读后续写在汉语二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4): 125-132. |
[7] | 杨天保, 高园. 品性与策略:建构高校廉政文化的新考量[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61-66. |
[8] | 肖奚强.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再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113-119. |
[9] | 李红惠. 大学青年教师参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项目现状调查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20-125. |
[10] | 王卓玉, 樊瑞净. 中学STEM教师的TPCK知识结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105-111. |
[11] | 杨鑫. 教师实践知识生成的行动-反思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112-120. |
[12] | 王卓玉, 曹杰颖. 大学语文教师使用微信辅助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1): 95-102. |
[13] | 林任风,彭晓媛. 汉语国际教育游戏需求调查与分析——以初级阶段文化教学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5): 160-164. |
[14] | 王晓艳,邹丹杰,谷传华. 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以主题为基本线索[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4): 120-125. |
[15] | 裴光钢,颜奕. 中国大学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元表征探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159-164.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