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3): 39-50.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3.004
李智超1,2, 于翔1
LI Zhi-chao1,2, YU Xiang1
摘要: 基层政府的内部组织结构为何在上级的制度规定之外“另起炉灶”?T镇政府的运作案例呈现了这样一种组织现象:在保留正式制度规定的组织结构以外,另外建立一套灵活调整的“工作线”结构,发挥着本应由正式组织结构承担的组织功能。研究T镇的组织现象发现:从“中心工作”到“多中心工作”的治理转型,与压力型体制再造带来的自主性收缩,使得行为规范导向的制度同构与绩效结果导向的技术同构彼此冲突,基层政府组织结构出现脱耦倾向;在强竞争、难协调、弱资源的三重困境下,乡镇政府通过“另起炉灶”的方式重塑注意力结构;“工作线”通过责任配置的去专业化、设置方式的去制度化与组织结构的灵活常设,实现以多线动员替代整体动员,完成注意力同步与多任务并行。以T镇“工作线”为代表的组织结构脱耦现象,其组织后果是基层组织的被动忙碌,反映了上级行政控制的强化,而非基层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 D630
[1] 饶静,叶敬忠.我国乡镇政权角色和行为的社会学研究综述[J].社会,2007(3):178-188,209-210. [2] 彭勃,赵吉.折叠型治理及其展开:基层形式主义的生成逻辑[J].探索与争鸣,2019(11):92-101,158-159. [3] 刘能.等级制和社会网络视野下的乡镇行政:北镇的个案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4] 仇叶.行政权集中化配置与基层治理转型困境——以县域“多中心工作”模式为分析基础[J].政治学研究,2021(1):78-89,156-157. [5] 田先红.适应性治理:乡镇治理中的体制弹性与机制创新[J].思想战线,2021(4):116-127. [6] 杨华.“不变体制变机制”:基层治理中的机制创新与体制活力——以新邵县酿溪镇“片线结合”为例[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2(1):55-71. [7] 桂华,张一晗.整体性治理:转型期乡镇政权运转的实践图式[J].求实,2023(2):81-93,112. [8] 易卓.行政调适性:理解乡镇“组线治理”机制创新的一个分析视角——基于湖南省C镇的案例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2(5):79-89. [9] 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10] 狄金华.通过运动进行治理:乡镇基层政权的治理策略 对中国中部地区麦乡“植树造林”中心工作的个案研究[J].社会,2010(3):83-106. [11] 赵树凯. 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8. [12] 杨华,袁松.中心工作模式与县域党政体制的运行逻辑——基于江西省D县调查[J].公共管理学报,2018(1):12-22,153-154. [13] 吕德文.中心工作与国家政策执行——基于F县农村税费改革过程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6):35-39. [14] 欧阳静.县域政府包干制:特点及社会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20(1):25-29. [15] 欧阳静.论基层运动型治理——兼与周雪光等商榷[J].开放时代,2014(6):180-190,9. [16] 程同顺,邢西敬.“中心工作”机制:乡镇运行模式的一种解读——基于L市辖区乡镇的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2):111-120. [17] 冯川.县域治理体系刚性化与乡镇自主性[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19-130. [1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9] 荣敬本,崔之元,王栓正,等. 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20] 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9(2):61-92,244. [21] O’Brien K J, Li L. 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J]. Comparative Politics, 1999(1):167-186. [22] 孙立平, 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收粮的个案研究[C]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 鹭江出版社, 2000. [23] 欧阳静.压力型体制与乡镇的策略主义逻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3):116-122. [24] 颜昌武.刚性约束与自主性扩张——乡镇政府编外用工的一个解释性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9(4):100-106. [25] 田先红.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县域治理体系演变及其效应[J].探索,2020(4):26-36. [26] 欧阳静,王骏.形式主义地“讲政治”:基层策略主义的新表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88-96. [27] 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J].开放时代,2011(10):67-85. [28] Meyer J W, Rowan B.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7, 83(2): 340-363. [29] 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01-112. [30] Dimaggio P J, Powell W W.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 147-160. [31] 贺雪峰.行政体制中的责权利层级不对称问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4):5-7. [32] 董伟玮,秦音.纵向治理结构中的基层行政:结构坍缩、行动裂解与协调进路[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45-56. [33] 练宏.弱排名激励的社会学分析——以环保部门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16(1):82-99,205. [34] 杨华.多中心工作与过程管理:县域治理结构变革的内在逻辑[J].政治学研究,2022(6):111-122,159-160. [35] 练宏.注意力竞争——基于参与观察与多案例的组织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6(4):1-26,242. [36] 王惠娜,马晓鹏.政府注意力分配与政策执行波动——B制革区企业整合重组政策的案例分析[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2(3):130-140. [37] 赖诗攀.强激励效应扩张:科层组织注意力分配与中国城市市政支出的“上下”竞争(1999—2010)[J].公共行政评论,2020(1):43-62,196-197. [38] 李智超,卢婉春.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的差异性研究——基于注意力视角的定性比较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0(5):132-142. [39] Holmstrom B, Milgrom P. 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es: incentive contracts, asset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91(7):24-52. [40] 叶敏.从政治运动到运动式治理——改革前后的动员政治及其理论解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81. [41] 徐岩,范娜娜,陈那波.合法性承载:对运动式治理及其转变的新解释——以A市18年创卫历程为例[J].公共行政评论,2015(2):22-46,179. [42] 冯仕政.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J].开放时代,2011(1):73-97. [43] 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J].开放时代,2012(9):105-125. [44] 周雪光,练宏.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一个“控制权”理论[J].社会学研究,2012(5):69-93,243. [45] 倪星,原超.地方政府的运动式治理是如何走向“常规化”的?——基于S市市监局“清无”专项行动的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4(2):70-96,171-172. [46] 陈家建.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13(2):64-79,205. |
[1] | 周振超, 郭炜萍. 统筹协同下的随事而制: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实现逻辑——基于“枫桥式工作法”的扎根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23-38. |
[2] | 陈廷栋. 基层考核机制变迁的轨迹、逻辑与展望——基于“价值—制度—行动”的整合性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6): 59-72. |
[3] | 吴金群, 陈元勋. 基层治理中的双向压力型体制及其运行逻辑——基于H镇网格化管理的个案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2): 12-27. |
[4] | 赵聚军, 庞尚尚. 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类型学考察与路径探赜[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69-82. |
[5] | 于刚强, 李嘉琳. 基层公私合作的制度信任何以形成?——基于H街的个案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6): 29-40. |
[6] | 谭英俊, 蒙晓霜. 迈向整体智治: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新趋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6): 41-54. |
[7] | 王伟进, 陆杰华. 政社互动: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6): 146-158. |
[8] | 周振超, 黄洪凯. 条块关系视域下基层政府负担繁重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1): 59-69. |
[9] | 吴晓林, 李一. 空间黏合:城市生活空间改造中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形成机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28-39. |
[10] | 王佃利, 孙妍. 脱域流动与情感共生:城乡融合发展中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何以可能——基于空间与治理互塑视角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11-22. |
[11] | 容志, 吴磊, 李婕. 公共价值驱动的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基于“两张网”运行的观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49-62. |
[12] | 张会平, 叶晴琳. 数据确权与业务协同:部门数据赋能基层治理的困境突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63-73. |
[13] | 王刚, 吴向楠. 重心下移的组织重塑: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一个理论概括——以Q市城阳区“吹哨报到联包”改革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4): 54-67. |
[14] | 徐勇, 任路. 以现场实验为引导的田野政治学建构——基于华中师范大学四次政治实验的回顾与反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4): 143-152. |
[15] | 韩志明. 灵活的适应性机制——基层协商民主的弥散化发展及其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43-53.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