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4): 40-49.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4.004
舒丽瑰
SHU Li-gui
摘要: 社区网格员是社区空间的街头官僚,通过揭示社区空间特征对社区网格员行为逻辑及治理现代化的影响,有助于为街头官僚研究及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贡献新的研究视角和经验谱系。对比农村社区空间,城市社区空间的特征突出体现在模糊性、边界性、私密性、嵌入性几个方面。城市社区的空间特征使得同属街头官僚的社区网格员的行为逻辑无法走向单向度的官僚化,即“欺上瞒下”,而是表现为“瞒上”与“尊下”逻辑并存。同时,城市社区空间的不规则性使得表征技术治理现代化路径的网格化管理易陷入技术治理的异步困境,难以实现有效治理。因此,城市社区须慎重选择单向度的技术治理现代化路径。另外,社区空间的多维特征存在自反性,会导致社区治理走向失效,从实现社区治理有效的角度出发,强化以群众工作能力为代表的基础性治理能力有助于促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中图分类号: D630
[1] 唐皇凤,吴昌杰.构建网络化治理模式:新时代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优化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18(9):7-14. [2] 陈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与实践探析——以温州社区为例[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79-86. [3] 吴结兵.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成效与发展方向[J].人民论坛,2020(29):22-24. [4] 阎耀军.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6(2):76-79. [5] 田毅鹏,薛文龙.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与社区自治关系刍议[J].学海,2012(3):24-30. [6] 朱仁显,邬文英.从网格管理到合作共治——转型期我国社区治理模式路径演进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2-109. [7] 李玥. 网格化管理与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8. [8] 吕健.大力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6(2):30-31. [9] 徐敏宁,陈安国,刘东杰.地方治理制度创新:从网格化管理到治理现代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4(11):67-73. [10] 朱健刚.论基层治理中政社分离的趋势、挑战与方向[J].中国行政管理,2010(4):39-42. [11] 陈友华,夏梦凡.社区治理现代化:概念、问题与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20(6):36-44. [12] 张雪霖.治理有效:社区公共事务性质与社区权威的二维框架[J].社会学评论,2021(6):26-44. [13] 王德福.城市社会转型与社区治理体系构建[J].政治学研究,2018(5):6-9. [14] 宋维志.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理论内涵、制度路径与价值效能[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14. [15] 吴晓林.治权统合、服务下沉与选择性参与: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社区治理的“复合结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9(7):54-61. [16] Henri L. La production de lespace[M]. Paris: Editions Anthropos, 2000. [17]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1. [18] 吴莹.空间变革下的治理策略——“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转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7(6):94-116,244. [19] 韩志明.街头官僚及其行动的空间辩证法——对街头官僚概念与理论命题的重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3):108-115. [20] 韩志明.街头行政:概念建构、理论维度与现实指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35-40. [21] 叶娟丽,马骏.公共行政中的街头官僚理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612-618. [22] 韩志明.街头官僚的空间阐释——基于工作界面的比较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583-591. [23]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 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4] 费孝通.费孝通全集(第6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25] 陈福平,黎熙元.当代社区的两种空间:地域与社会网络[J].社会,2008(5):41-57. [26] 杨华.农村基层治理事务与治理现代化:一个分析框架[J].求索,2020(6):167-176. [27] 杨代福.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扩散现状与机理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3(6):77-85. [28] 秦上人,郁建兴.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走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形态[J].南京社会科学,2017(1):87-93. [29] 孙柏瑛,于扬铭.网格化管理模式再审视[J].南京社会科学,2015(4):65-71,79. [30] 杨海涛.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与展望[D].长春:吉林大学,2014. [31] 李彦娅.整体治理与精细治理:“十四五”“放管服”改革的双向进路[J].理论月刊,2021(4):77-84. [32] 郭占锋,李轶星,张森.迈向精细化的乡村治理——以一个陇西移民村的治理实践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39-51. [33] 仇叶.行政公共性:理解村级治理行政化的一个新视角[J].探索,2020(5):153-167. [34] 王雅琴.治理视野下的行政公共性[J].中国行政管理,2015(9):129-133. [35] 张康之.超越官僚制:行政改革的方向[J].求索,2001(3):32-36. [36] 袁方成,吴迪.空间改造与社区生活—治理共同体的形塑——一个场域分析框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37-49. [37] 吕德文.治理技术如何适配国家机器——技术治理的运用场景及其限度[J].探索与争鸣,2019(6):59-67,158. [38] 欧树军.基础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J].开放时代,2011(11):80-101. [39] 王雨磊.数字下乡: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治理[J].社会学研究,2016(6):119-142,244. [40] 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M].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96. |
[1] | 柳红霞, 张平平. 空间化引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形态——基于D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的案例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4): 50-62. |
[2] | 袁方成, 魏玉欣. 政务服务极简化的风险及其演化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1): 33-45. |
[3] | 高翔. 决策权集中与行政科层化:数字时代的政府组织变革[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1): 8-19. |
[4] | 向玉琼, 赵焱鑫. 差异化调适:复杂情境下基层政府执行行为研究——基于基层综合行政执法实践的考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1): 46-58. |
[5] | 王欢明, 刘梦凡. 基层党建何以引领公共服务合作生产以促进城市社区更新?——以老旧小区电梯加装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6): 26-42. |
[6] | 田先红. “数字避责”: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基层官员避责行为研究——基于多案例的综合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74-87. |
[7] | 易承志, 吴云云. 城市环境协同治理的类型学分析——基于技术-目标的框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24-135. |
[8] | 易承志, 吴云云. 城市环境协同治理的类型学分析——基于技术-目标的框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24-135. |
[9] | 颜昌武, 杨郑媛. 什么是技术治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11-22. |
[10] | 韩志明, 雷叶飞. 技术治理的“变”与“常”——以南京市栖霞区“掌上云社区”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23-33. |
[11] | 袁方成, 李思航. 技术治理的风险及其演化逻辑——以农村精准扶贫为分析对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45-61. |
[12] | 吴晓林. 技术赋能与科层规制——技术治理中的政治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73-81.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