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Vol. 57 ›› Issue (1): 94-110.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1.01.008
杨华
YANG Hua
摘要: 在基层治理中,激励机制是与治理事务相匹配的,不同性质的治理事务配套不同类型、不同强度的激励措施,其中作为政治任务的治理事务内含着较强的政治激励。在县级部门、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事务,分别是岗位工作和“领导交办的事”。岗位工作是法定的行政业务,是每个占据工作岗位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领导交办的事”是岗位工作之外的事情,是领导关注和重视的事务,具有“政治任务”性质,激励效应较强。实践中,在岗位工作与“领导交办的事”之间存在一个弹性空间,工作人员既可只承担岗位工作,又可二者兼顾。由于不同的岗位工作差异性大,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比较,在基层单位实践中,作为额外工作的“领导交办的事”就成为单位评价工作人员表现的重要指标。那些既做好岗位工作又积极承担“领导交办的事”的人,被认为是积极上进和有工作能力的人,因而容易获得领导的认可和器重,他们在单位的政治地位、晋升空间相对较大。该人事激励机制既不完全遵循西方科层制逻辑,又与中国式关系主义有一定距离,交揉了事本主义和人格化的特征。一方面,它以治理事务或问题为基准,使激励与治理事务相匹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导向性和规定性,另一方面主要领导对治理事务或问题的遴选及评价有较大自主空间,使该人事激励带有较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人格烙印。
中图分类号:
[1] 吕德文.基层干部更替及其隐性激励[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79-184. [2] 张城成,陆茜.浅析“熟人社会”对我国基层政府管理的影响及治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6-58. [3] 陈硕,陈家喜,聂伟.能力、关系与晋升速度:基于522名县委书记的实证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9(6):110-124. [4] 谢治菊,兰英.基层公务员公平认知与获得感探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19(2):21-27. [5] 林宝.干部破格提拔如何服众[J].人民论坛,2019(36):50-52. [6] 匡吉.“领导交办”也要合乎规矩[J].浙江人大,2019(6):46-47. [7] 杨华,袁松.行政包干制:县域治理的逻辑与机制[J].开放时代,2017(5):182-198+9. [8] 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J].开放时代,2012(9):105-125. [9] 贺雪峰.行政体制中的责权利层级不对称问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4):5-7. [10] 陈思丞.政府条块差异与纵向创新扩散[J].社会学研究,2020(2):146-169+244-245. [11] 欧阳静.论基层运动型治理[J].开放时代,2014(6):180-190+9. [12] 杨华,袁松.中心工作模式与县域党政体制的运行逻辑[J].公共管理学报,2018(1):12-22+153-154. [13]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36-50. [14] 田雄.强激励与弱激励:县域社会中的经济增长与组织运作[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1):67-75. [15] 周黎安.“层层加码”与官员激励[J].世界经济文汇,2015(1):1-15. [16] 练宏.弱排名激励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6(1):82-99+205. [17] 赖诗攀.强激励效应扩张:科层组织注意力分配与中国城市市政支出的“上下”竞争(1999-2010)[J].公共行政评论,2020(1):43-62+196-197. [18] 练宏.注意力分配——基于跨学科视角的理论述评[J].社会学研究,2015(4):215-241+246. [19] 欧阳静.中心工作与县域政府的强治理[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6):5-13. [20]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J].社会学研究,2006(3):1-38+243. [21] 黄晓春,周黎安.“结对竞赛”: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一种新机制[J].社会,2019(5):1-38. [22] 郭亮.土地征收中的“行政包干制”及其后果[J].政治学研究,2015(1):114-125. [23] 瞿奴春.“创建办”:一种弥合部门缝隙的非常规机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30. [24] 吕德文.剩余部门:理解城管工作的一个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1):5-11. [25] 杜鹏.基层运动型治理的组织运作逻辑——基于“临时机构”的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7(5):47-54+127. [26] 吕德文.兜底部门的运作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18(4):53-63. [27] 钟灵娜,刘红芹,贾尚栩.中国政府人事体制中的绩效与培养[J].中国经济问题,2019(2):78-92. [28] 黄信豪.中国政治精英“栽培”制度的利与弊[J].文化纵横,2015(5):28-34. [29] 郑崇明.基层政府中的非正式激励兼容——来自Z市F区公安分局的经验证据[J].党政研究,2019(6):95-103. [30] 胡娟.熟人社会、科层制与大学治理[J].高等教育研究,2019(2):10-17. [31] 吕忠.理解中国科层制行为:基于既有文献的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9(2):69-78. [32] 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3] [美]魏昂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M].龚小夏,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25-29. [34] 欧阳静.“关系”如何、缘何影响基层官员晋升[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1):4-14+126. [35] 魏姝.干部制组织还是科层制组织——一个机遇身份理论的“原教旨”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8(1):69-76+118. [36] 博·罗斯坦,臧雷振.经济增长与政府质量的中国式悖论——“韦伯式”科层制与中国特色“干部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3):144-152. [37] 崔志梅.条块职责转换的组织学分析:基于地方国土部门的实证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8(6):137-155+213. [38] 田先红.条块体制下县域政府的动员机制——以A县阶段性重点工作为例[J].求索,2019(6):103-110. |
[1] | 吴晓林. 技术赋能与科层规制——技术治理中的政治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73-81. |
[2] | 李翔宇,刘茜雯. 马钢宪法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5): 185-195.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