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Vol. 59 ›› Issue (5): 57-63.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3.05.006

• 教育科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应然指向与实施建议

王佩, 黄友初   

  1.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 收稿日期:2023-02-02 出版日期:2023-09-15 发布日期:2023-10-08
  • 作者简介:王佩(1990—),女,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发展;黄友初(1978—),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发展、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维汉双语小学数学文化读物的编撰与推广”(12026502);2022年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一流研究生教育(209-AC9103-22-368072006)

Proper Dir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ofInterdisciplinary Theme-based Teaching

WANG Pei, HUANG You-chu   

  1. School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 Received:2023-02-02 Online:2023-09-15 Published:2023-10-08

摘要: 跨学科主题教学突出不同学科的协同育人,可有效提升不同学科对核心素养的合力发展,加强学生用跨学科思维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从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应然指向,跨学科主题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以及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建议三个方面分析,跨学科主题教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独特性,应体现单一学科课程传统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教学目标,它并非多学科的简单拼凑,而应以某一学科为主,围绕主题任务有效整合其他学科,在低年级中也可体现为学科内部的知识整合;跨学科主题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继承与革新,应凸显主学科的内在逻辑,根据学生特点和主题内容的类型,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教学, 应然取向,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

Abstract: Interdisciplinary theme-based teaching, as it highlights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can enhance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core literacy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 world as a whole with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In terms of the proper orient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ing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y courses, 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it is analyzed that interdisciplinary theme-based teaching has a clear purpose and uniqueness, and should reflect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hat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a single subject course cannot achieve. It is not a simple patchwork of multiple subjects. Instead, it should focus on a certain subject,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other disciplines around thematic tasks, and it can also be reflected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 within the discipline for lower grades; i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y courses, which should highlight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main subject and implement targeted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thematic content.

Key words: interdisciplinary theme-based teaching, proper direction,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Plan,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  G42

[1] 陈亮,徐林.跨学科组织融合:知识创造价值的理性诉求[J].现代大学教育, 2022(4):72-82.
[2] 焦念志.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离不开学科交叉[N].科技日报,2022-10-16(7).
[3] 余文森.学科育人价值与学科实践活动:学科课程新标准的两个亮点[J].全球教育展望,2022(4):14-15.
[4] 黄友初,马陆一首. 小学全科卓越型教师的内涵、特征与培养路径[J]. 教育科学,2020(2):47-5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6] 柴如瑾,党文婷,严圣禾,等.跨学科学习怎么“跨”让知识在情境中活起来[N].光明日报,2022-11-15(13).
[7] 任学宝.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困境与突破[J].课程·教材·教法,2022(4):59-64,72.
[8] 李俊堂.跨向“深层治理”——义务教育新课标中“跨学科”意涵解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16-124.
[9] 杨明全.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基本精神[J].教育研究,2022(8):77-84.
[10] 张文兰.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EB/OL].[2023-01-11].https://mp.weixin.qq.com/s/sYi6-PVRP8WgVcX7qhDLQw.
[11] 李睿思,曹辰.数学新课标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2(3):34-36.
[12] 马惠玲.以整合性思维设计跨学科课程的主题与内容[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101.
[13] 赵松涛.借力新课标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质[N].中国教育报,2022-09-02(9).
[14] 吴刚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设计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2(9):53-55.
[15] 郭华.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突显学生主体地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7-115.
[16] 彭敏,朱德全.STEAM有效教学的关键特征与实施路径——基于美国STEAM教师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8(2):48-55.
[17] 黄友初.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要点[J].数学教育学报,2022(5):24-28.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 王卉, 周序.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意义及其实现——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3): 85-91.
[2] 刘景超, 刘丽群. 以学科实践落实学科育人:内涵剖析与逻辑理路——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3): 92-10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任剑涛. 他者之资: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3): 1 -15 .
[2] 陈新夏.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1 -8 .
[3] 庞金友, 陈梦雪. 智能入场与民主之殇:人工智能时代民主政治的风险与挑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9 -20 .
[4] 狄金华, 黄倩. 区域层级化与基层官员激励空间拓展——基于香县田野调查的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21 -33 .
[5] 魏程琳. 街头官僚与韧性城市建设——群众工作的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34 -45 .
[6] 戴思源, 李珍珍. 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会增加个人的信息隐私忧虑吗?——基于保护意识和技术信任的中介效应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46 -57 .
[7] 岳伟, 苏灵敏. 学会学习: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本质透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58 -67 .
[8] 许锋华, 胡先锦.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意蕴、机制与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68 -79 .
[9] 王小刚, 葛海杉.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变点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80 -96 .
[10] 杨志远, 徐昊. 全球价值链位置、劳动力技能差别与劳动者收入差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97 -109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