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Vol. 59 ›› Issue (4): 58-67.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3.04.006
岳伟, 苏灵敏
YU Wei, SU Ling-min
摘要: 智能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教育生态和学习形态,促使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学习方式种类繁多,为师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但也令其陷入了学习方式变革的焦虑之中。究其本质,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聚焦于学会学习。智能时代的学会学习是一种提倡人机协同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强调高阶思维的跨学科素养,是一种彰显个性自主的智能化学习。探寻智能时代学会学习的实践路径须提倡学会学习,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开设相关课程,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转换教师角色,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借助智能技术,优化评价方法和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42;G434
[1] 任友群,万昆,冯仰存.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解读与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5):3-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4-08)[2022-07-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3] 赵慧臣,唐优镇,马佳雯,等.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8(10):20-26. [4] 王晓彤.智能时代的教育原点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6):9-13. [5] 曹培杰.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2018(8):121-128. [6] 周洪宇,鲍成中.扑面而来的第三次教育革命[N].中国教育报,2014-05-02(7). [7] 余新国,夏菁.智能技术变革教育的途径和机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62-172. [8] 张良,关素芳.为理解而学: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学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1):55-60. [9] 杨俊锋,施高俊,庄榕霞,等.5G+智慧教育:基于智能技术的教育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21(4):1-7. [10] 王天平,闫君子.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教学变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1):47-54. [11] 王竹立.技术是如何改变教育的?——兼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8(4):5-11. [12] 张海生,范颖.“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习新形态:主要类型、共性特征与有效实现[J].中国远程教育,2018(10):24-34. [13] 桑新民.信息技术时代:人类学习方式变革的里程碑[J].上海高教研究,1998(12):35-37. [14] 李芒,郑葳.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历史审视[J].电化教育研究,2006(5):3-9. [15] 王佑镁,宛平,赵文竹,等.科技向善:国际“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新路向——解读《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019(5):23-32. [16] 李红梅.“互联网+”时代“新”学习方式的价值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17(6):102-107. [17] 蔡宝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进展及未来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8(8):133-143. [18] 赵呈领,阮玉娇,梁云真.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7(3):49-55. [19] 张韵.“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7(1):50-57. [20] 余亮,魏华燕,弓潇然.论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及其学习资源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2020(4):28-34. [21] 何克抗.深度学习: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18(5):111-115. [22] 徐金海.学习方式变革的五个关键要素[J].教育发展研究,2021(24):3. [23] 朱京曦.试论教育技术视野中的学习方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3(8):10-13. [24] 毛刚,王良辉.人机协同:理解并建构未来教育世界的方式[J].教育发展研究,2021(1):16-24. [25] 王良辉,夏亮亮,何文涛.回归教育学的精准教学——走向人机协同[J].电化教育研究,2021(12):108-114. [26] 郭炯,郝建江.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学习发生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5):32-38. [2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8] 夏雪梅,杨向东.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意味着什么[J].课程·教材·教法,2017(4):106-112. [29] 张玉华.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学习的内涵认识与实践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22(5):57-63. [30] 鲍银霞.欧盟“学会学习”能力监测进展评介[J].上海教育科研,2014(3):15-18. [31] 王帅.国外高阶思维及其教学方式[J].上海教育科研,2011(9):31-34. [32] 肖龙海,陆叶丰.智慧课堂的高阶思维评价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1(11):12-19. [33] 王莉莉,郭威彤,杨鸿武.利用学习者画像实现个性化课程推荐[J].电化教育研究,2021(12):55-62. [34] 牟智佳.“人工智能+”时代的个性化学习理论重思与开解[J].远程教育杂志,2017(3):22-30. [35] 汪维富,毛美娟.多模态学习分析:理解与评价真实学习的新路向[J].电化教育研究,2021(2):25-32. [36] 谢幼如,邱艺,刘亚纯.人工智能赋能课堂变革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9):72-78. [37] 赵慧臣,张娜钰,马佳雯.STEM教育跨学科学习共同体:促进学习方式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20(3):91-98. [38] 郭炯,郝建江.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定位及素养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21(6):121-127. [39] 刘邦奇,袁婷婷,纪玉超,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内涵、总体框架与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8):16-24. |
[1] | 庞金友, 陈梦雪. 智能入场与民主之殇:人工智能时代民主政治的风险与挑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9-20. |
[2] | 戴思源, 李珍珍. 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会增加个人的信息隐私忧虑吗?——基于保护意识和技术信任的中介效应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46-57. |
[3] | 许锋华, 胡先锦.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意蕴、机制与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68-79. |
[4] | 袁方成, 魏玉欣. 愈激进,愈保守:技术规制社会及其救赎[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124-135. |
[5] | 于文轩, 马亮, 王佃利, 韩志明, 谢新水, 叶林, 文宏.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的应用与规制”笔谈[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2): 28-53. |
[6] | 吴晓林, 邢羿飞. 知识复制抑或创新激发?——人工智能(ChatGPT)对社科类研究生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2): 66-74. |
[7] | 陈增照, 石雅文, 王梦珂. 人工智能助推教育变革的现实图景——教师对ChatGPT的应对策略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2): 75-85. |
[8] | 庞金友. 数字秩序的“阿喀琉斯之踵”:当代数据治理的迷思与困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5): 11-20. |
[9] | 许锋华, 余乐. 深度学习的教育学研究:缘起、内涵与展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5): 147-156. |
[10] | 张家军, 吕寒雪.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可能困境与突破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61-71. |
[11] | 石运宝, 张鑫. 从“现实的人”探析人工智能心智问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135-144.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