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Vol. 59 ›› Issue (4): 58-67.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3.04.006

• 教育科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学会学习: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本质透视

岳伟, 苏灵敏   

  1.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 收稿日期:2022-07-15 出版日期:2023-07-15 发布日期:2023-08-10
  • 作者简介:岳伟,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品质提升研究”(19FJKB006)

Learning to Learn: An Essential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earning Methods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YU Wei, SU Ling-min   

  1. 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 Received:2022-07-15 Online:2023-07-15 Published:2023-08-10

摘要: 智能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教育生态和学习形态,促使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学习方式种类繁多,为师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但也令其陷入了学习方式变革的焦虑之中。究其本质,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聚焦于学会学习。智能时代的学会学习是一种提倡人机协同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强调高阶思维的跨学科素养,是一种彰显个性自主的智能化学习。探寻智能时代学会学习的实践路径须提倡学会学习,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开设相关课程,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转换教师角色,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借助智能技术,优化评价方法和体系。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时代, 学会学习, 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变革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 intelligent era has profoundly transformed the education ecology and learning forms, thus prompting significant changes in learning method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ethods based 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have provided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multiple choices on the one hand, but on the other they have brought about anxiety about learning style change. In essence, the cor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learning methods in the intelligent era focuses on learning how to learn. It is an educational concept that advocates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it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cy that emphasizes high-level thinking; it is an intelligent learning that showcases individual autonomy.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of learning to learn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we should advocate learning to learn, transform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fer relevant courses to 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transform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build a learning commun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utiliz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o optimiz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learning to learn, learning methods, change in learn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  G442;G434

[1] 任友群,万昆,冯仰存.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解读与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5):3-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4-08)[2022-07-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3] 赵慧臣,唐优镇,马佳雯,等.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8(10):20-26.
[4] 王晓彤.智能时代的教育原点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6):9-13.
[5] 曹培杰.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2018(8):121-128.
[6] 周洪宇,鲍成中.扑面而来的第三次教育革命[N].中国教育报,2014-05-02(7).
[7] 余新国,夏菁.智能技术变革教育的途径和机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62-172.
[8] 张良,关素芳.为理解而学: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学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1):55-60.
[9] 杨俊锋,施高俊,庄榕霞,等.5G+智慧教育:基于智能技术的教育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21(4):1-7.
[10] 王天平,闫君子.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教学变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1):47-54.
[11] 王竹立.技术是如何改变教育的?——兼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8(4):5-11.
[12] 张海生,范颖.“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习新形态:主要类型、共性特征与有效实现[J].中国远程教育,2018(10):24-34.
[13] 桑新民.信息技术时代:人类学习方式变革的里程碑[J].上海高教研究,1998(12):35-37.
[14] 李芒,郑葳.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历史审视[J].电化教育研究,2006(5):3-9.
[15] 王佑镁,宛平,赵文竹,等.科技向善:国际“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新路向——解读《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019(5):23-32.
[16] 李红梅.“互联网+”时代“新”学习方式的价值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17(6):102-107.
[17] 蔡宝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进展及未来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8(8):133-143.
[18] 赵呈领,阮玉娇,梁云真.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7(3):49-55.
[19] 张韵.“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7(1):50-57.
[20] 余亮,魏华燕,弓潇然.论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及其学习资源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2020(4):28-34.
[21] 何克抗.深度学习: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18(5):111-115.
[22] 徐金海.学习方式变革的五个关键要素[J].教育发展研究,2021(24):3.
[23] 朱京曦.试论教育技术视野中的学习方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3(8):10-13.
[24] 毛刚,王良辉.人机协同:理解并建构未来教育世界的方式[J].教育发展研究,2021(1):16-24.
[25] 王良辉,夏亮亮,何文涛.回归教育学的精准教学——走向人机协同[J].电化教育研究,2021(12):108-114.
[26] 郭炯,郝建江.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学习发生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5):32-38.
[2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8] 夏雪梅,杨向东.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意味着什么[J].课程·教材·教法,2017(4):106-112.
[29] 张玉华.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学习的内涵认识与实践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22(5):57-63.
[30] 鲍银霞.欧盟“学会学习”能力监测进展评介[J].上海教育科研,2014(3):15-18.
[31] 王帅.国外高阶思维及其教学方式[J].上海教育科研,2011(9):31-34.
[32] 肖龙海,陆叶丰.智慧课堂的高阶思维评价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1(11):12-19.
[33] 王莉莉,郭威彤,杨鸿武.利用学习者画像实现个性化课程推荐[J].电化教育研究,2021(12):55-62.
[34] 牟智佳.“人工智能+”时代的个性化学习理论重思与开解[J].远程教育杂志,2017(3):22-30.
[35] 汪维富,毛美娟.多模态学习分析:理解与评价真实学习的新路向[J].电化教育研究,2021(2):25-32.
[36] 谢幼如,邱艺,刘亚纯.人工智能赋能课堂变革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9):72-78.
[37] 赵慧臣,张娜钰,马佳雯.STEM教育跨学科学习共同体:促进学习方式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20(3):91-98.
[38] 郭炯,郝建江.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定位及素养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21(6):121-127.
[39] 刘邦奇,袁婷婷,纪玉超,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内涵、总体框架与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8):16-24.
[1] 庞金友, 陈梦雪. 智能入场与民主之殇:人工智能时代民主政治的风险与挑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9-20.
[2] 戴思源, 李珍珍. 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会增加个人的信息隐私忧虑吗?——基于保护意识和技术信任的中介效应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46-57.
[3] 许锋华, 胡先锦.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意蕴、机制与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68-79.
[4] 袁方成, 魏玉欣. 愈激进,愈保守:技术规制社会及其救赎[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124-135.
[5] 于文轩, 马亮, 王佃利, 韩志明, 谢新水, 叶林, 文宏.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的应用与规制”笔谈[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2): 28-53.
[6] 吴晓林, 邢羿飞. 知识复制抑或创新激发?——人工智能(ChatGPT)对社科类研究生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2): 66-74.
[7] 陈增照, 石雅文, 王梦珂. 人工智能助推教育变革的现实图景——教师对ChatGPT的应对策略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2): 75-85.
[8] 庞金友. 数字秩序的“阿喀琉斯之踵”:当代数据治理的迷思与困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5): 11-20.
[9] 许锋华, 余乐. 深度学习的教育学研究:缘起、内涵与展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5): 147-156.
[10] 张家军, 吕寒雪.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可能困境与突破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61-71.
[11] 石运宝, 张鑫. 从“现实的人”探析人工智能心智问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135-14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新夏.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1 -8 .
[2] 庞金友, 陈梦雪. 智能入场与民主之殇:人工智能时代民主政治的风险与挑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9 -20 .
[3] 狄金华, 黄倩. 区域层级化与基层官员激励空间拓展——基于香县田野调查的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21 -33 .
[4] 魏程琳. 街头官僚与韧性城市建设——群众工作的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34 -45 .
[5] 戴思源, 李珍珍. 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会增加个人的信息隐私忧虑吗?——基于保护意识和技术信任的中介效应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46 -57 .
[6] 许锋华, 胡先锦.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意蕴、机制与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68 -79 .
[7] 王小刚, 葛海杉.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变点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80 -96 .
[8] 杨志远, 徐昊. 全球价值链位置、劳动力技能差别与劳动者收入差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97 -109 .
[9] 刘守刚. 何种公共,谁的公共?——以黄宗羲和洛克财政公共性思想比较为中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110 -123 .
[10] 袁方成, 魏玉欣. 愈激进,愈保守:技术规制社会及其救赎[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124 -135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