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Vol. 57 ›› Issue (2): 61-71.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1.02.006

• 教育科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可能困境与突破路径

张家军1,2, 吕寒雪2   

  1.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2.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 收稿日期:2020-10-13 发布日期:2021-03-29
  • 作者简介:张家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社会学。

The Value Implication, Possible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ZHANG Jia-jun1,2, LU Han-xue2   

  1. 1. Center for Studies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2.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 Received:2020-10-13 Published:2021-03-29

摘要: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劳动的既有形态和劳作方式,同时也使劳动教育的内在意涵产生了新的变化。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在于树立兼容并蓄的多元劳动价值观,培育智能驾驭、协作与超越之能以及培植求实求真求新的劳动精神。然而,人工智能时代前沿的价值理念与新兴科技深刻冲击着劳动教育的方方面面,劳动教育将面临见术不见人的价值异化、浅薄而矛盾的内容庞化、身体不在场的实践窄化以及见量不见质的评价数化等可能困境。要突破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可能困境并寻求自身发展路径,劳动教育应将以劳育人的价值导向作为逻辑起点,以统整劳动教育的理念内容为内在动力,以跨越时空贯彻具身化实践为行动转向,以构建多元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为评价机理。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教育, 价值意蕴, 劳动, 异化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ra has not only profoundly changed the existing form and working methods of labor, but also naturally brought new changes to the internal conno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e. its value lies in establishing compatible and pluralistic labor value, developing the ability to control, collaborate and transcend, and cultivating the labor spirits of seeking truth and innovation. However, the frontier values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ve profoundly impacted every aspect of labor education. Under the profound impact, labor education has been reduced into a dilemma, possibly haunted by value alienation that emphasizes technology rather than human, content enrichment that is superficial and contradictory, narrowing practice that absences the participation of body, and digitizing evaluation that pays attention to the quantity instead of the quality and so on. To resolve it, labor education should take 1)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2)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dea and content of labor education as the internal, 3) the embodied practice across time and space as a turn of action, 4)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as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 education, value implication, labor, alienation

中图分类号: 

  • G40-015
[1] 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21-26.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17.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5.
[5] 尼克.人工智能简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226.
[6] 吴砥,饶景阳,王美倩.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J].人工智能,2019(3):119-124.
[7] 李政涛.为人的生命成长而设计和发展教育技术——兼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3-7.
[8] 刘文,张以哲.劳模精神培育与价值引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价值引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7(5):110-111.
[9] 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中国教育学刊,2019(6):51-56.
[10] 杨绪辉,沈书生.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关系的新释——基于技术现象学“人性结构”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9(5):12-17.
[11] 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6.
[12] 范玉刚.睿思与歧误:一种对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审美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51.
[13] 唐汉卫.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如何存在[J].教育研究,2018(11):18-24.
[14] 杨颖秀.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省思与超越[J].中小学管理,2019(5):23-25.
[15] 艾兴,李佳.新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演变、特征与趋势[J].教育科学研究,2020(1):18-24.
[16] 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4):104-114.
[17] 徐海娇.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0):22-28.
[18] 罗生全,王素月.未来学校的内涵、表现形态及其建设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20(1):40-45+55.
[19] 孙田琳子,沈书生.论人工智能的教育尺度——来自德雷福斯的现象学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60-65+90.
[20] 郑旭东.技术是答案,但问题是什么——解读伊利的教育技术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2-16.
[21] 赵长林.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劳动教育思想的演进与劳动课程的变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6):9-17.
[22] 胡佳新,刘来兵.回归生活力视域下的青年劳动教育[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1):110-116.
[1] 班建武. 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关系辨析及其实践意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51-60.
[2] 岳伟, 高树平. 新时期中小学劳动价值观教育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72-82.
[3] 严从根, 徐洁. 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开发的意义、困境与对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83-90.
[4] 唐爱民, 王浩. 劳动教育与学校德育的融通:意蕴与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91-101.
[5] 许锋华, 陈俊源. 多学科渗透: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形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102-113.
[6] 徐乐乐. 劳动教育是什么?[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114-122.
[7] 桑新民. 后疫情时代:探究返璞归真的教育创新系统工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45-58.
[8] 石运宝, 张鑫. 从“现实的人”探析人工智能心智问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135-144.
[9] 唐正东. 私有制条件下资本与劳动的分裂及其不合理性——青年恩格斯的劳资关系思想及其评价[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1): 1-10.
[10] 刘成群,晋跃冲. 马克思恩格斯希腊罗马史观探析——从氏族共同体的束缚到个体的异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6): 19-26.
[11] 杨兴凤. 马克思的时间范畴谱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4): 21-27.
[12] 尤歆惟. 劳动的异化逻辑与解放——论马克思《巴黎手稿》研究中的两条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2): 44-49.
[13] 彭劲松. 论壮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112-116.
[14] 谢江平. 从四组劳动范畴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19-24.
[15] 周超. 转型期政商关系的治理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46-5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2]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3]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4]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5]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6]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7]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8] 李潇. 完善我国人格权立法的再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55 -60 .
[9] 赛铮. 论保险公司破产是偏颇性清偿行为撤销之例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1 -66 .
[10] 温锁林. 汉语中的非量化名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7 -75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