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Vol. 57 ›› Issue (2): 51-60.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1.02.005
班建武
BAN Jian-wu
摘要: 当前一些学校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劳动和劳动教育关系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实践误区,导致在劳动教育形式上用劳动代替对劳动的教育设计,在资源开发上将劳动教育资源简单等同于劳动资源,在评价上则用对劳动成果的评价来取代对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效果的评价。实际上,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关系至少存在三种实践形态:一是将劳动视作教育的基本属性,强调教育的劳动性;二是将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目标,强调劳动素养的培养;三是将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强调劳动的教育价值。从教育活动的命名逻辑、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以及现实劳动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这三个角度来看,将劳动视为劳动教育的目标更能够彰显其作为“五育”之一的独特育人价值,也更有利于提高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
中图分类号:
[1] 武秀霞.“劳动”离教育有多远?——关于劳动教育实践问题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20(3):114-12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7-22. [4] 刘铁芳. 游戏到审美:教育引领与儿童美好生活建构[J].教育研究,2018(11):34-41. [5]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6] 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7] 柳夕浪.全面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内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4):9-13. [8]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9]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 [10] 顾建军,毕文健.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人民教育,2019(10):11-17. [11] 章振乐.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型——以富春七小新劳动教育探索为例[J].人民教育,2019(22):58-61. [12] 成有信.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J].中国社会科学,1982(1):163-176. [13] 陆正林.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劳结合理论[D].苏州:苏州大学,2007. |
[1] | 张家军, 吕寒雪.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可能困境与突破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61-71. |
[2] | 岳伟, 高树平. 新时期中小学劳动价值观教育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72-82. |
[3] | 严从根, 徐洁. 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开发的意义、困境与对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83-90. |
[4] | 唐爱民, 王浩. 劳动教育与学校德育的融通:意蕴与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91-101. |
[5] | 许锋华, 陈俊源. 多学科渗透: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形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102-113. |
[6] | 徐乐乐. 劳动教育是什么?[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114-122. |
[7] | 桑新民. 后疫情时代:探究返璞归真的教育创新系统工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45-58. |
[8] | 唐正东. 私有制条件下资本与劳动的分裂及其不合理性——青年恩格斯的劳资关系思想及其评价[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1): 1-10. |
[9] | 杨兴凤. 马克思的时间范畴谱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4): 21-27. |
[10] | 尤歆惟. 劳动的异化逻辑与解放——论马克思《巴黎手稿》研究中的两条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2): 44-49. |
[11] | 谢江平. 从四组劳动范畴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19-24. |
[12] | 徐罗卿, 谭培文. 论《资本论》的民生政治思想[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1): 13-18.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