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Vol. 59 ›› Issue (3): 1-15.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3.03.001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下一篇

他者之资: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任剑涛   

  1. 清华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北京 100083
  • 收稿日期:2023-03-03 出版日期:2023-05-15 发布日期:2023-07-11
  • 作者简介:任剑涛(1962—),男,四川苍溪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研究方向:政治哲学、西方政治思想史。

The Capital of “Other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REN Jian-tao   

  1.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 Received:2023-03-03 Online:2023-05-15 Published:2023-07-11

摘要: 在比较的框架中定位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在理解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把握其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发端处,中国现代化起自传统与现代对比而来的发奋追赶,在发展中,中国现代化一直在以学习来推动现代化,以“他者”“强者”的经验来带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道路应当避免陷入捍卫“传统”与全盘西化两种极端,应归纳总结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以完整的现代化方案引导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化普遍趋势与国家主体性之间,准确定位现代化的目标模式。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比较现代化, 他者, 认取

Abstract: Positioning and understand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 a comparative framework will help to grasp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its national conditions on the basis of grasping the global characteristics.In the initial stage, China's modernization started from thecatch-up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followed by China's having been learning from “others”, or any “stronger”. In realizing China's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avoid falling into the two extremes between defending “tradition” and accepting overall westernization. In view of this, we should summarize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zation in various countries, guide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the country with a complete modernization plan, and accurately position the target mode of modernization between the general trend of modernization and national subjectivity.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omparative modernization, others, recognition

中图分类号:  D69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 [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上)[M].夏应元,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 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7]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8]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 [英]赫胥黎.天演论[M].严复,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0] 严复.论世变之亟[M]//王栻.严复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 康有为.孟子微 礼运注 中庸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86.
[12] 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3] 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4] 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上册)[M].汤志钧,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 孙中山.三民主义[M]//张苹.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孙中山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6] 任剑涛.典范及其蜕变:中国建构的“西方”[J].社会科学,2015(11):3-17.
[17] 任剑涛.政体选择的国情依托:康有为共和政体论解读[J].政治学研究,2017(3):23-33.
[18] 任剑涛.建国之惑:留学精英与现代政治的误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19] 邹容.革命军[M]//严昌洪.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杨毓麟 陈天华 邹容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0] 任剑涛.寻找中国的位置:70年中国政治学国家主题的显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3):51-65.
[21] 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M]//杨琥.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李大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2] 孙中山.1924年10月9日致蒋介石函[M]//刘大年.孙中山书信手迹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23] 陆一.球籍:一个世纪性的选择[M].上海:百家出版社,1989.
[24] 王新命,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M]//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中册).合肥:黄山书社,2008.
[25] 张奚若.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M]//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上册).合肥:黄山书社,2008.
[26] 冯严超.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对策[J].当代经济,2016(25):102-103.
[27] 孙立平.怎样面对“转型陷阱”[J].学习月刊,2012(5):18-19.
[28] 陈湘源.试析“拉美陷阱”的成因[J].当代世界,2011(8):38-43.
[1] 欧阳静. 简约治理是什么[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2): 86-95.
[2] 韩喜平, 马晨钤. 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1): 1-7.
[3] 潘懋元, 贺祖斌.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的大学治理——访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5): 120-128.
[4] 徐国冲. 食品安全合作监管如何演进: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4): 26-38.
[5] 王刚, 吴向楠. 重心下移的组织重塑: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一个理论概括——以Q市城阳区“吹哨报到联包”改革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4): 54-67.
[6] 原超, 赵勇. 规划国家:一个理解“中国之治”的概念性框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4): 68-82.
[7] 刘志鹏. 跨区域政府间合作何以可能?——基于绩效目标差异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28-39.
[8] 马亮. 四位一体的国家治理——制度优势何以转化为治理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12.
[9] 王炳权, 彭冲. 形式主义的组织学考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36-147.
[10] 吴先伍. 爱的智慧:“哲学”新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6): 91-9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