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Vol. 53 ›› Issue (5): 50-57.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7.05.008
李生龙
LI Sheng-long
摘要: 若论文体发展之先后,骈文实脱胎于“古文”。其路径大致可描述为“古文”中的文学类作品如辞赋,领先向骈的方向挺进,应用文体中文学性较强的文体如箴、铭、颂、书、序、章、表、诔、哀词等相继跟进,最后及于一切应用文体,包括公文。无论骈、古,作文都须以辨体为先。骈文句格通常可分四类,即叙述(事)、描写、抒情、议论句格,不同骈文体式的句格搭配、组合、运用各不相同,风格也大有差异。
中图分类号:
[1] 莫道才.骈文通论(修订本)[M].济南:齐鲁书社,2010. [2] (唐)魏征,等.隋书·李谔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 (唐)姚思廉.梁书·庾肩吾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 [4]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 (宋)王铚.四六话[M]//王水照.历代文话(第1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 (清)孙梅.四六丛话[M].李金松,点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7] (宋)吕本中.童蒙诗训[M]//郭绍虞.宋词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1. [8] 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序[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类第16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9] 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0] (宋)谢伋.四六谈麈[M]//王水照.历代文话(第1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1] (宋)杨囦道.云庄四六余话[M]//王水照.历代文话(第1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2] (宋)王应璘.词学指南[M]/王水照.历代文话(第1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3] (元)杨植翁.金石例序[M]//王水照.历代文话(第2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4] (元)潘昂霄.金石例[M]//王水照.历代文话(第2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5]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M].于北山,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6] (明)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M].罗根泽,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7]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M]上海:上海书店,1988. [18] 王先谦.骈文类纂[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19] 杨明.宛转相承:骈文文句一种接续方式[J].文史哲,2007(1). [20] (元)陈绎曾.四六附说[M]//王水照.历代文话(第2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1] 王葆心.古文词通义[M]//王水照.历代文话(第8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2] (清)王莳兰.复庄骈俪文榷二编序[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3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3] (清)李调元.赋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4] (宋)洪迈.容斋四六丛谈[M]//王水照.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5] (明)王志坚.四六法海[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1] | 黄树先, 钱萌萌. 段王学术风格略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93-99. |
[2] | 于景祥,胡佩杰. 论明代中期文学批评中公正对待六朝骈文的倾向——以杨慎、王文禄为中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72-76. |
[3] | 孟飞. 从“链体”结构看陆贽骈文的功能突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77-85. |
[4] | 贺玉洁. 论《四六灿花》的选文宗旨及其骈文批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100-105. |
[5] | 王正刚. 骈文复兴视域下的清代骈文文集序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106-114. |
[6] | 熊礼汇. 试论李白骈文的美感特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5): 58-67. |
[7] | 张明强. 论清初骈文家地理分布与地域骈文流派[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5): 68-74. |
[8] | 张彦. 梁章钜《退庵论文》的文笔骈散之辨及其意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5): 75-79. |
[9] | 谢海林. 曾国藩与桐城派古文家梅曾亮之关系发微[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78-85. |
[10] | 钟涛. 论六朝政治运作与骈文书写的互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67-71. |
[11] | 刘涛. 用典技巧演进与南朝骈文形式[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72-79. |
[12] | 刘城. 文学接受视野下的韩柳与骈文——以宋至清代为讨论中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80-85. |
[13] | 张明强. 学术思潮与清初骈文的新气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86-91. |
[14] | 路海洋. 论清代江南骈文的偏胜及其原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92-98. |
[15] | 张作栋. 从四六到骈文——论骈文的名称演进与文体辨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99-107.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