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2, Vol. 58 ›› Issue (3): 23-36.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3.003

• 治理现代化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穿透稠密的城市空间——数字时代超大规模城市的清晰化之道

韩志明1, 刘子扬2   

  1. 1.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 收稿日期:2022-01-18 出版日期:2022-05-15 发布日期:2022-06-01
  • 作者简介:韩志明(1977—),男,湖南永州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政府治理、基层治理和城市治理。
  •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协商民主的体系化及其程序机制研究”(20AZD023)

Penetrate Dense Urban Space —Clarity of Super Large-scale Cities in the Digital Age

HAN Zhi-ming1, LIU Zi-yang2   

  1. 1.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 Received:2022-01-18 Online:2022-05-15 Published:2022-06-01

摘要: 稠密性是超大规模城市空间样态的形象化表达,刻画了城市要素的规模、分布、密度及其可认知和可治理程度。城市稠密的社会事实使管理者需要在单位面积上处理更多的信息和事务,带来了更大的治理负荷。提升城市治理的穿透力是破解超大城市规模难题的根本途经,有效提高了城市信息的精确度、社会事实的可视化程度和城市管理的清晰化程度。穿透力的核心是信息的问题,关键是整理、计算和分析社会事实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够帮助管理者更有效地收集信息、简化信息、传递信息和计算信息,提高治理过程和治理结果的清晰性,为超大规模城市治理提供更加清晰可见的社会图景,也使治理过程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治理的穿透力,是应对超大规模城市复杂性、不确定、不可知性以及不可治理性等难题的有效手段,也是顺应和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城市治理, 稠密性, 社会事实, 穿透力, 清晰化, 多元治理

Abstract: Density, the visual express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uper large-scale cities, depicts the scal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urban elements, as well as the degree to be perceived and governed. For city runners, that means to deal with more information and affairs per unit area, thus bringing heavier governance load, a headache to relieve which relies mainly on the improving the penetration of urban governance—it improves the accuracy of urban information, the visualization of social facts and the clarity of urban management. The core of penetration lies in the information, and the key the ability to sort out, calculate and analyze social fac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elps, with high efficiency, to collect, simplify, transmit and calculate inform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clarity of governance process and governance results, thus providing a clearer and visible social picture for the governance of large-scale cities and rendering the governance process more transpa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mployed to improve the penetration of urban governance not only serves as an effective means to deal with the complexity, uncertainty, unpredictability and other hard nuts that super large-scale cities have encountered, but also works as a strategic choice to comply with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urban governance.

Key words: urban governance, density, social facts, penetration, clarity, multi-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 

  • D630
[1] 熊竞,孙斌栋.超大城市政区治理:演进逻辑、制度困境与优化路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5):51-62.
[2] 唐皇凤.我国城市治理精细化的困境与迷思[J].探索与争鸣,2017(9):92-99.
[3] 韩志明.城市治理的清晰化及其限制——以网格化管理为中心的分析[J].探索与争鸣,2017(9):100-107.
[4] 王郁,李凌冰,魏程瑞.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内涵与实现路径——以上海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41-49+96.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7] [美]大卫·哈维.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M].黄煜文,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 韩志明.规模焦虑与简约治理——大国治理历史与现实的理论考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83-193.
[9] 孙斌栋,魏旭红.多中心结构:我国特大城市的未来形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7):6-15.
[10] 张灏.特大城市副中心发展研究——东京经验及对上海的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8(4):119-126.
[11] 何艳玲,周寒.全球体系下的城市治理风险:基于城市性的再反思[J].治理研究,2020(4):5-19+2.
[12] 杨俊宴,郑屹.城市:可计算的复杂有机系统——评《创造未来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21(1):124-130.
[13] 郑国,李书峰.唐宋里坊制演变及其对当前的启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7(3):84-88.
[14] [英]迈克尔·巴蒂.创造未来城市[M].徐蜀辰,陈珝怡,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
[15] 许泽宁,吴丹贤,高晓路.城市中心区街道行政区划优化设置与精细化管理[J].城市发展研究,2021(6):126-132.
[16] 祁文博.网格化社会治理:理论逻辑、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J].北京社会科学,2020(1):119-128.
[17] 竺乾威.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从“无缝隙政府”到“网格化管理”[J].公共行政评论,2012(2):1-21+178.
[18] 刘中起,郑晓茹,郑兴有,等.网格化协同治理:新常态下社会治理精细化的上海实践[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2):60-68.
[19] 韩志明,李春生.城市治理的清晰性及其技术逻辑——以智慧治理为中心的分析[J].探索,2019(6):44-53.
[20] 汤文仙.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城市治理理论构建与探索[J].新视野,2018(6):74-80.
[21] 杨智勇.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9(1):97-99.
[22] 张萍.西北城市古旧地图谱系及其价值与利用[J].安徽史学,2021(1):5-12.
[23] 杜月.制图术:国家治理研究的一个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17(5):192-217+246.
[24] 单勇,阮重骏.社会治理地图对综合治理体系的三重发展——以城市大脑为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1):65-70.
[25] 钱坤.国家认证能力与城市治理——以网格化管理为中心的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9(1):124-130.
[26] 陈水生.数字时代平台治理的运作逻辑:以上海“一网统管”为例[J].电子政务,2021(8):2-14.
[27] 赵勇,曹宇薇.“智慧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以上海“一网通办”改革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5):63-70.
[28] 周瑜,刘春成.雄安新区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的逻辑与创新[J].城市发展研究,2018(10):60-67.
[29] 李雪松.新时代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逻辑重构:一个“技术赋能”的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20(5):72-79.
[30] 吴志强,王凯,陈韦,等.“社区空间精细化治理的创新思考”学术笔谈[J].城市规划学刊,2020(3):1-14.
[31] 姚建华,徐偲骕.智慧城市:网络技术、数据监控与未来走向[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88-97.
[32] 宋刚,张楠,朱慧.城市管理复杂性与基于大数据的应对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8):95-102.
[33] 郭大林.从“数字化”到“互联网+”:城市管理的多元共治之道[J].求实,2018(6):74-84+109.
[34] 陆军.城市大脑:城市管理创新的智慧工具[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9):16-25.
[35] 樊博,王妍.数字治理的发展逻辑解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9-96.
[36] 孙轩,孙涛.大数据计算环境下的城市动态治理:概念内涵与应用框架[J].电子政务,2020(1):20-28.
[37] 毛超,岳奥博,沈力,等.数字孪生技术支撑下城市智慧治理隐秩序显性化的方法体系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2021(8):56-62.
[38] 唐斯斯,张延强,单志广,等.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形势与政策建议[J].电子政务,2020(4):70-80.
[1] 徐家良, 张煜婕. “让社会运转起来”: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功能作用、运行机制与构建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1-8.
[2] 彭勃, 杜力. 构建社会安全的空间基础:基于城市街区更新的空间生产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21-35.
[3] 欧阳静, 王骏. 形式主义地“讲政治”:基层策略主义的新表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88-96.
[4] 卓越, 罗敏. 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基于比较分析的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10-20.
[5] 孙志建. 有为政府怎样塑造有效市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创新的对象编辑进路[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4): 39-53.
[6] 王刚, 吴向楠. 重心下移的组织重塑: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一个理论概括——以Q市城阳区“吹哨报到联包”改革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4): 54-67.
[7] 杨华. “领导交办的事”:任务性质与政治激励——对基层单位人事激励机制的一项理解[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94-110.
[8] 詹承豫, 高叶, 田佳鑫. 食品安全抽检监测风险治理流程及功能优化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7-17.
[9] 韩广华, 张子霖, 李力. 数字化背景下政务创新扩散的路径研究——以食药监管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18-27.
[10] 刘志鹏. 跨区域政府间合作何以可能?——基于绩效目标差异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28-39.
[11] 张会平. 算法嵌入政府科层制的路径、影响与风险应对[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52-63.
[12] 吴晓林. 技术赋能与科层规制——技术治理中的政治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73-8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民镇. 清华简伊尹诸篇与商汤居地及伐桀路线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1 -11 .
[2] 廖国一,郭健新. 从出土出水文物看唐宋时期中国对印尼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4): 1 -5 .
[3] 严宗泽,王春玺. 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集体决策机制的建立和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4): 51 -57 .
[4] 路海洋. 论清代江南骈文的偏胜及其原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92 -98 .
[5] 罗易扉. 原住民文化物品遣返原居地的人类学反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5): 33 -41 .
[6] 叶少飞. 越南陈朝《大越史略》的编撰与内容[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1): 8 -17 .
[7] 刘凤娟, 李恭胜. 康德历史哲学的三个向度[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1): 31 -43 .
[8] 管爱花, 王升臻. 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相关关系的哲学反思——基于思想与行为的因果关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1): 55 -60 .
[9] 张丙宣, 任哲. 数字技术驱动的乡村治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62 -72 .
[10] 岳伟, 徐凤雏. 自然体验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115 -123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