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Vol. 60 ›› Issue (4): 116-132.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4.011
张积家, 张姝玥
ZHANG JI-jia, ZHANG Shu-yue
摘要: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事业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厘清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从意识内容看,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有“主干论”和“层次论”两种表述;从两种意识的强弱看,二者之间可呈现出“双强”“弱强”“强弱”“双弱”四种模式。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加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努力增进民族团结,为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中图分类号: C955
[1] 吕钊进. 超越“族群—民族”二元框架:边界建构范式和认同情境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启示[J]. 民族学刊,2021(10): 17-27,115. [2] 黄光学,施联朱. 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 梁启超.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M]//梁启超全集(第二卷).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4] 梁启超. 饮冰室文集(第四册)[M]. 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20. [5] 王延中. 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观[J]. 历史研究,2022(3):22-32. [6] 张积家,于玲. 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耦合——论陈寅恪民族认同思想之“化认说”[J]. 广西民族研究,2023(2):9-18. [7] 张积家. 民族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8] 顾颉刚. 续论“民族”的意义和中国的边疆问题[N].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05-29. [9]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 梁启超. 饮冰室专集(第七册) [M]. 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20. [12] 顾颉刚. 宝树园文存(卷四)[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13] 费孝通. 关于我国民族识别的问题[M]. 中国社会科学,1980(1):147-162. [14] 王雪梅. 关于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民族意识定义的综述[J]. 青海民族研究,2006(2):78-81. [15] 黎岩. 民族分界意识和民族认同意识[J]. 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3):48. [16] 徐杰舜. 从原始族到民族[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17]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8] 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19] 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9. [20] Phinney J S.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review and research[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0(3):449-514. [21] 孙中山.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M]//孙中山全集(第2卷). 北京:中华书局,2011. [22] 郑大华. 论晚年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的民族问题[J].民族研究,2020(4):1-19. [23] 傅斯年. 中华民族是整个的[M]//傅斯年全集(第4卷).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4] 顾颉刚. 中华民族是一个[N]. 益世报·边疆周刊,第9期,1939-02-13. [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6] 抗日战士政治课本(1939年12月)[G]//中共中央统战部. 民族问题文献汇编.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7] 刘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百年回溯[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7):12-20. [28] 何叔涛. 民族概念的含义与民族研究[J]. 民族研究,1988(5):17-18. [29] 贺国安. 中华民族与多民族共同体——兼与何叔涛同志商榷[J].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6):3-8. [30] 夏鼐. 新中国的考古学[J]. 考古,1962(9):453-458. [31] 彭南生. 辛亥遗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新开端[J]. 史学月刊,2011(4):5-8. [32] 习近平.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9-27(2). [33]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连战一行[N]. 人民日报,2014-02-19. [34] 李翠. “三个离不开”:我国民族关系的写照与要求[N]. 中国民族报,2019-02-25. [3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成就综述[EB/OL]. 新华网,2020-06-19. [36] 张积家,冯晓慧.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心理建构与影响因素[J]. 民族教育研究,2021(2):5-14. [37] 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一讲[M]//王铭铭. 超越新战国.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38] 吴文藻. 民族与国家 [M]//王铭铭. 超越新战国.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39] 傅斯年. 中华民族是整个的[M]//傅斯年. 美感与人生. 济南:泰山出版社,2022. [40] 顾颉刚. 续论“民族”的意义和中国边疆问题[M]//顾颉刚. 宝树园文存(卷四)[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41] 习近平. 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书写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EB/OL].(2024-04-11)[2024-04-1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4/0411/c1024-40213750.htm. [42]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2021-08-29(1). [43] 张积家. 容器隐喻、差序格局与民族心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214-221. [44]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45] 孟乐,叶灿,王佳佳,等. 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外民族的容器隐喻、群际态度和助人倾向[J]. 心理学报,2022(11):1366-1380. [46] 冯晓慧,张航,张积家. 群际接触与语言标签影响中华民族认同的层次性[J]. 社区心理学研究,2023(2):269-288. [47] 张积家,张姝玥. 论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5-19. [48] 蔡永良. 论美国的语言政策[J]. 江苏社会科学,2002(5):194-202. [49] 莫炳坤,李资源. 中国少数民族与大一统思想认同[J]. 湖北社会科学,2017(5):103-108. [50] 覃丽丹,覃彩銮. 壮族的国家认同和广西民族团结融合的传统[J].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6):58-62. [51] 杨福泉. 纳西土司木增史事考辩[J]. 云南社会科学,2020(2):158-164. [52] 郭新榜,郝淑静. 明朝木氏土司的文化认同研究[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4(1):41-46. [53] 崔明德,崔红霞. 满蒙联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63-79. [54] N.哈斯巴根. 清初汗号与满蒙关系[J]. 民族研究,2012(2):86-96. [55] 李保文. 关于满藏最早建立互使关系问题[J]. 西藏研究,2003(2):8-17. [56] 王含章. 从民族走廊看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统一性[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9. [57] 石硕. 藏彝走廊多民族交往的特点与启示[J]. 中华文化论坛,2018(10):4-8. [58] 徐科朋,冯泽亚,张姝玥,等.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少数民族中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2022(3):60-67. [59] 杜娟. 从族际通婚看民族交融与发展[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6):17-20. [60] 陈寅恪. 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M]//“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册(影印本).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8. [61] 张航,冯晓慧,张积家. 民族内隐观、身份认同对族际通婚子女的外群接触态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J]. 心理学报,2023(7):1115-1132. [62] 高明英. 族际通婚子女民族身份认同的民族政策探析[J]. 广东蚕业,2018(1):126-129. [63] 李国太. 论族际通婚与身份认同的非对称性——基于藏彝走廊汉族移民的个案研究[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8(2):62-70. [64] 张积家,冯晓慧. 族群边缘: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发展研究的最佳视角[J]. 教育文化论坛,2022(4):55-70. [65] 邓小冬. 台湾当局“去中国化”政策变迁研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 台湾研究,2020(4):47-56. [66] 石瑞勇. 华裔“香蕉人”现象剖析[J]. 当代青年研究,2008(2):77-80. [67] 尤权.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引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 中国民族,2021(11):48-53. |
[1] | 韩喜平, 杨羽川.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1-8. |
[2] | 袁磊, 刘美玲. 数字化助推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范围与成熟度探析——基于2010—2024年文献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77-87. |
[3] | 董慧, 杜晓依. 中国式现代化:活力与秩序的辩证统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1-10. |
[4] | 任剑涛. 他者之资: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3): 1-15. |
[5] | 欧阳静. 简约治理是什么[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2): 86-95. |
[6] | 韩喜平, 马晨钤. 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1): 1-7. |
[7] | 罗彩娟. 从“归顺”到“靖西”:边疆地区壮族的国家认同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1-6. |
[8] | 辉明, 徐海波. 香港和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建构及其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39-45.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