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3): 12-22.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3.002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质生产力的伦理意蕴

张哲, 王学俭   

  1.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 收稿日期:2024-07-30 发布日期:2025-05-07
  • 作者简介:张哲,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王学俭,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 基金资助: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部地区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战略研究”(20JDSZKZ07);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研究”

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ZHANG Zhe, WANG Xue-jian   

  1. School of Marxism,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 Received:2024-07-30 Published:2025-05-07

摘要: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标志着一场涵盖技术革新、社会变革与伦理演进的全面转型。这一转型不仅深刻地强调了人的主体性,而且倡导社会伦理的和谐、自然伦理的共生、精神与道德的统一,以及国际视野的拓展。它所追求的目标,不仅在于个体潜能的充分释放和社会的和谐进步,还包括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合作的共同福祉。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伦理关系变化,对于完善伦理关系重构的理论与实践路径至关重要。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能够真正惠及人民,促进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共生,对于推进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包容、可持续的世界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伦理意蕴

Abstract: The ris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ignifies a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encompass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ocial change, and ethical evolution. This transformation not only emphasizes human subjectivity but also advocates for harmony in social ethic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al ethics, unity of spirit and morality, and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ts goals embrace not only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individual potential and social progress but also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global cooperative well-being.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crucial for refin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athways of ethical reconstruction. Ensuring that the outcome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ment truly benefit the people and promot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na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hold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advancing new f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nstructing a more just,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world.

Key words: productive force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thical implications

中图分类号:  B0-0

[1]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N].人民日报,2024-06-0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马丁·海德格尔.哲学论稿[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
[9] 康德.道德形上学探本[M].唐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0] 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 赵小宇, 韩秋红. 新质生产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意涵[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2): 20-28.
[2] 姚树洁, 张小倩. 新质生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及实践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2): 87-102.
[3] 冯卫, 邹太龙.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地方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创新模式与推进路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2): 156-168.
[4] 陈桂生, 吴合庆.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逻辑理路及其推进机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1): 46-57.
[5] 袁磊, 徐济远, 梁世松. STEM教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逻辑解构、问题剖析与发展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1): 58-71.
[6] 施炳展, 熊治. 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升级[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1): 95-114.
[7] 周绍东, 邹赛, 姚彤昕. 以智能化生产组织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6): 19-29.
[8] 王卓玉, 于灏媛, 王琳琳. 面向新质人才需求的STEAM培育机制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5): 87-96.
[9] 郑志峰, 罗力铖. 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数据分层治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18-28.
[10] 钟晓雯, 高洁. “人工智能+医疗”的风险研判及治理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29-41.
[11] 佟家栋, 张千. 数字经济时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88-96.
[12] 戴枫, 吕笠瞻. 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量质齐升?[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3): 86-105.
[13] 玉素萍, 林春逸. 共享发展的发展伦理意蕴及实践[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38-4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蓝江. 技术封建主义假说及其悖谬——如何解读塞德里克·杜朗的《技术封建主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 -11 .
[2] 周振超, 郭炜萍. 统筹协同下的随事而制: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实现逻辑——基于“枫桥式工作法”的扎根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23 -38 .
[3] 李智超, 于翔. 基层政府的组织结构何以“另起炉灶”?——以T镇政府的“工作线”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39 -50 .
[4] 王娟, 周琼, 张雅君, 王冲. 教育数字人应用:场景分析、风险审视与应对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51 -62 .
[5] 许锋华, 刘晓菲.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综合学习:基于研学旅行场域的理想图景[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63 -73 .
[6] 孙绍勇, 陈中斌. 新时代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时空建构及其优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74 -83 .
[7] 郭嵩, 陈毅文. 大学生孤独感和睡眠拖延的关系:错失焦虑和社交媒体依赖的链式中介作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84 -95 .
[8] 沈国兵. 中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行业产品进口韧性评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96 -113 .
[9] 马捷, 宋一鸣. 数字素养对农户绿色行为的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14 -127 .
[10] 阳镇, 陈彦霖. 信用城市建设能否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基于“国家信用示范城市”的准自然实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28 -145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