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Vol. 53 ›› Issue (3): 51-56.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7.03.009

• 文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林语堂小说的行踪叙事

肖百容   

  1.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 收稿日期:2016-12-10 出版日期:2017-05-20 发布日期:2018-07-16
  • 作者简介:肖百容,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
  •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林语堂小说研究”(13BZ109)

On the Trace Narration of Lin Yutang’s Novels

XIAO Bai-rong   

  1.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 Received:2016-12-10 Online:2017-05-20 Published:2018-07-16

摘要: 林语堂的小说有着明显的行踪叙事的特征,即他总是将人物安排在行走的旅途上,并且让他们在行走或空间变化中完成人格的塑造过程。林语堂将西方小说行踪叙事的特长引进自己的创作之中,同时和中国传统的行踪叙事特色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行踪叙事风格。他的小说既可在行踪叙事中展示人物不断成长、成熟的动态过程,又可以“闲”下来描绘世态人情、介绍各地风俗,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不过,这种叙事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 林语堂, 行踪叙事, 追寻主题, 放浪者, 空间

Abstract: The novels of Lin Yutang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trace narration. In other words, he always sets his figures on their way of journey, and builds their characters in their travels or with the change of space. Lin brings trace narration, the merit of the western novels, into his literary creation, and combines it with Chinese special trace narration to form his own style. His novels not only present the figures in the growing, maturing, and dynamic process, but also have “leisure” to describe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worldly wit, and to introduce customs of different places. In this way, Lin harmonizes the dynamic with the static, and brings out the best of both.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and disadvantage in this kind of trace narration.

Key words: trace narration, the theme of searching, bohemian, space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 林语堂.京华烟云(下)[M].张振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2] 林语堂.朱门[M].谢绮霞,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3] 林语堂.赖柏英[M].谢青云,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4]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越裔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李艳.论林语堂对流浪汉小说的借鉴和发展[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6] 杨经建.追寻:中外文学的叙事母题[J].文史哲,2006(4).
[7]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原理[M].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8] 林语堂.红牡丹[M].张振玉,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9] 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0] 林语堂.京华烟云[M].张振玉,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11] (法)巴士拉.空间诗学[M].张译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12] 林语堂.给郁达夫的信——关于《京华烟云》[M]//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八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3] 林太乙.林语堂传[M]//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二十九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4] 肖百容.“放浪者”:林语堂的人格乌托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3).
[1] 汤学兵, 张岩. 基于DPSIR模型的中国省际环境质量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60-83.
[2] 吴静, 俞梦. 网络直播平台中主体的建构与消解[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47-53.
[3] 郭彩霞. 论列斐伏尔对资本主义空间矛盾性的批判[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54-63.
[4] 伍先福. 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246个城市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88-101.
[5] 王兆胜. 林语堂对五四新文化的贡献[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2): 1-9.
[6] 赫曦滢.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语境中的当代城市权利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31-36.
[7] 廉超, 林春逸, 姚辉. 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间产业分工及空间经济联系的特征和机理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51-61.
[8] 刘铁群. 文学研究与公共视野——从新西南剧展看文学研究介入现实的可能及意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78-81.
[9] 黄大军. 马克思实践空间观的美学维度及其人学面向——兼论马恩著作中的城市批判理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6): 42-49.
[10] 李如友,黄松. 中国旅游经济的空间效应与区域收敛分析:1999-2012[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6): 86-93.
[11] 耿涓涓. 乡村教育研究的转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2): 110-11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magtech. 测试发布文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1(1): 1 .
[2] magtech. 测试最新录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 (): 1 .
[3]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4]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5]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6]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7]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8]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9]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10]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