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Vol. 59 ›› Issue (1): 70-82.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3.01.007
李本乾1, 赵茜2
LI Ben-qian1, ZHAO Qian2
摘要: 智媒时代传播学者的核心研究问题聚焦于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信息茧房”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议题,却在中西方研究中呈现出显著的取向差异。通过对“信息茧房”议题的范式解构,从研究方法、研究核心、研究视角、价值取向和学术立场五个要素进行全面的中西方研究对比,总结中国“信息茧房”研究的范式特点,将之与传统的西方传播学范式比较,发现当前中国传播学研究呈现出一种“和合范式”,即宏观—功能主义、理性—批判主义和人文—技术主义三种本土化范式和合共生而成一种新的范式。最后,指出了“和合范式”的整合思维、以人为本与批判基因三大特点在智媒时代的热点话题计算科学、新新媒介与平台霸权的研究中的潜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
[1] 喻国明.传播学的未来学科建设:核心逻辑与范式再造[J].新闻与写作,2021(9):5-11. [2] 胡翼青.重塑传播研究范式: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1):51-56. [3] 梁锋.信息茧房[J].新闻前哨,2013(1):87. [4] 金兼斌.传播研究典范及其对我国当前传播研究的启示[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2):12-26. [5] 蔡骐.传播研究范式与中国传播学发展[J].国际新闻界,2004(4):49-51. [6] 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陈昌凤,仇筠茜.“信息茧房”在西方:似是而非的概念与算法的“破茧”求解[J].新闻大学,2020(1):1-14,124. [8] 陈昌凤,仇筠茜.“信息茧房”在中国:望文生义的概念与算法的破茧求解[J].新闻与写作,2020(1):58-63. [9] 刘强,赵茜.算法中选择的同化与异化——国外回音室效应研究20年述评与展望[J].新闻界,2021(6):29-38. [10] Kuhn T 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70. [11] 刘钢.泛议库恩的“范式”概念[J].社会科学论坛,2020(1):23-29. [12] Ritzer G. Sociology: a multiple paradigm science[M].Boston:Allyn and Bacon,1975. [13] 周晓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整合的可能性[J].社会学研究,2002(5):33-45. [14] 马尔科姆·沃斯特.现代社会学理论(第二版)[M].杨善华,李康,汪洪波,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5] [荷]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6]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7] 陈力丹.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2):40-47,96. [18] 胡翼青.论传播研究范式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兼论中国传播学30年来的得失[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4):36-41,95. [19]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0] [美]丹尼斯·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1] 刘海龙.中国传播研究中的两种功能主义[J].新闻大学,2012(2):10-14,4. [22] 苏国勋,刘小枫.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二):社会理论的诸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3]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胡景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4] Dubois E, Blank G. The echo chamber is overstate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olitical interest and diverse media [J] .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2018, 21: 729-745. doi:10.1080/1369118x.2018.1428656. [25] 丁汉青,武沛颍.“信息茧房”学术场域偏倚的合理性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7):21-33,126. [26] Barbera P, Jost J T, Nagler J. Tweeting from left to right: is onlin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more than an echo chamber? [J].Psychol Sci,2015, 26: 1531-1542, doi:10.1177/0956797615594620. [27] Dubois E, Blank G. The echo chamber is overstate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olitical interest and diverse media[J].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2018, 21: 729-745. doi:10.1080/1369118x.2018.1428656. [28] Bakshy E, Messing S, Adamic, L A. Exposure to ideologically diverse news and opinion on Facebook[J]. Science,2015, 348: 1130-1132, doi:10.1126/science.aaa1160. [29] Abisheva A, Garcia D, Schweitzer F. When the filter bubble bursts: collective evaluation dynamics in online communities[C]//Proceedings of the 2016 Acm Web Science Conference (Websci'16).2016: 307-308. doi:10.1145/2908131.2908180. [30] 周文扬,张天荣.生成、影响与反思: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信息茧房效应研究——以“今日头条”为例[J].传媒,2018(20):94-96. [31] 靖鸣,蔡文玲.“信息茧房”负效应消解的路径选择[J].学习与实践,2020(6):125-131. [32] 范红霞,孙金波.大数据时代算法偏见与数字魔咒——兼谈“信息茧房”的破局[J].中国出版,2019(10):60-63. [33] 张祥平.美好的中国人——中西文化互补,造福人类[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34] 吴予敏.功能主义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影响之审思[J].新闻大学,2012(2):22-26. [35] 朱鸿军,苗伟山,孙萍.学科建制下的规范化: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方法研究70年(1949-2019)[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10):21-35,126-127. [36] 晏齐宏.技术控制担忧之争议及其价值冲突——算法新闻推荐与信息茧房关系的多元群体再阐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3):59-65. [37] Terren L, Borge R. Echo chambers on social medi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Review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21:99-118.doi:10.12840/22554165.028. [38] [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第二版)[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39] 陈昌凤.传播关系千变万化,人是不变的主体[J].全球传媒学刊,2021(1):1-2. [40] 周笑.从平台经济的视角解析数据霸权与平台霸权[J].全球传媒学刊,2021,8(4):19-34. |
[1] | 杨立华, 张仁杰.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中的批判性研究:一个系统框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1): 138-154. |
[2] | 相德宝, 曹婷. 超越“自我”与“他者”: 在华外国人短视频讲述中国故事独特叙事范式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6): 94-105. |
[3] | 曹胜. 范式转换视域中国家理论的知识变革——兼评国家中心范式的理论创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5): 107-119. |
[4] | 王雨辰.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反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1-9. |
[5] | 徐莉, 牛琴琴. “因性施教”辨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5): 122-128. |
[6] | 肖前国, 余嘉元. 论“大数据”、“云计算”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学研究变革[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1): 88-94. |
[7] | 陈丽琴. 中越清明节传说及节俗之比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4): 75-80. |
[8] | 许恒兵. 马尔库什历史唯物主义“生产范式”批判论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28-33.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