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Vol. 59 ›› Issue (1): 120-137.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3.01.011
王炳权1,2, 杨睿智2
WANG Bing-quan1,2, YANG Rui-zhi2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学人以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主线,大力推进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各方面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政治学学科体系的本土特色更加突出,积极回应了我国政治发展要求;政治学学术体系的中国意蕴更为恢弘,有力彰显了我国政治文明的新贡献;政治学话语体系的中国声音日益强劲,更好匹配了我国大国地位。面向未来,要以“三大体系”建设为抓手,立足中国实际,重视中国经验,传承中国基因,全面提高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四十周年[N].人民日报,2017-05-18(1). [3]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王沪宁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2-04-26(1). [4] 张树华.中国政治学自主自强是大势所趋[J].政治学研究,2021(1):12-17.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王沪宁.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新趋向(1980-1986)[J].政治学研究,1987(2):45-50,54. [7] 曹沛霖.新世纪中国政治学的“三个走向”[J].天津社会科学,2001(2):13-16. [8] 王浦劬.从阶级斗争到人民共和——我国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转换析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1-99. [9] 王炳权.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政治学:演进轨迹与内在逻辑[J].行政论坛,2019(2):5-10. [10] 王一程.伟大事业和时代的呼唤[J].政治学研究,2000(4):5. [11] 李培林.李培林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12] 杨海蛟,亓光.中国政治学30年[J].山东社会科学,2008(7):19-31. [13] 王浦劬.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学术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14] 王炳权.自主、创新与包容: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特征与动力[J].新视野,2022(3):28-35. [15] 周平.政治学构建须以知识供给为取向[J].政治学研究,2017(5):2-8.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三大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崔建民,王子豪,孙晶,黄海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进程评价:理论与实践探析[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1):148-156,160. [17] 王浦劬,燕继荣,梁宇.新时代我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大学与学科,2021(3):27-38. [18] 徐海燕.中国比较政治学:从西方学徒到自主创新[J].社会科学战线,2016(11):184-189. [19] 李路曲.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特质与学科划分标准[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1):157-169. [20] 杨光斌.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从“求变”到“求治”——政治学学科史的视角[J].中国政治学,2018(1):35-74,271-272. [21] 杨光斌.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2] 房宁.民主与发展——亚洲工业化时代的民主政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3] 杨光斌.什么是历史政治学?[J].中国政治学,2019(2):3-21,214. [24] 杨光斌.历史政治学的知识主体性及其社会科学意涵[J].政治学研究,2021(1):36-41. [25] 任锋.历史政治学的双重源头与二次启航:从梁启超转向到钱穆论衡[J].中国政治学,2019(2):51-69,216. [26] 杨光斌,释启鹏.历史政治学的功能分析[J].政治学研究,2020(1):10-20,124. [27] 徐勇.中国的国家成长“早熟论”辨析——以关系叠加为视角[J].政治学研究,2020(1):2-9,124. [28] 汪仕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的历史政治学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1):28-38. [29] 马雪松.大一统与辨正统:历史政治学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论述[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2(1):88-95. [30] 房宁.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31] 房宁.政治学为什么需要田野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0-16. [32] 周平.民族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特点及取向[J].政治学研究,2019(1):2-13,125. [33] 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6):1-14,123. [34] 周平.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问题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3(1):26-40. [35] 周平.族际政治:中国该如何选择?[J].政治学研究,2018(2):32-43,125. [36] 周平.现代国家基础性的社会政治机制——基于国族的分析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20(3):79-98,206. [37] 李蓉蓉,段萌琦.政治心理学的中国研究:价值、基础与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62-71. [38] 张树华,等.勋章颁授与荣誉表彰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39] 谢伏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19(5):4-22,204. [4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1] 祝灵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6):34-39. [42] 张树华.中国之治的价值蕴涵与世界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8-29(9). [43] 唐皇凤.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17,2. [44] 姜淑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J].党的文献,2016(6):20-26. [45] 桑玉成,等.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探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46] 杨光斌: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中国文明基体论的延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7] 刘书林.论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视野与现实需要[J].政治学研究,2022(2):138-149,172. [48] 沈壮海,段立国.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略思想研究[J].东岳论丛,2017(6):12-22,2. [49] 刘海霞,王宗礼.习近平生态思想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5(3):29-33. [50] 冯维江,张宇燕.新时代国家安全学——思想渊源、实践基础和理论逻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4):4-27,154-155. [51] 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2):96-102. [52] 蒯正明.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2):19-25. [53] 景跃进,陈明明,肖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4] 郭定平.政党中心的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J].政治学研究,2019(3):13-22,125. [55] 唐皇凤,梁新芳.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构成要素、逻辑结构和优化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22. [56] 李君如.正确认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5):11-14. [57] 郑永年.中国的当下与未来:读懂我们的现实处境与30年大趋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58] 李文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新逻辑——从实验主义治理到设计主义治理[J].教学与研究,2019(2):59-71. [59] 张博.论党的全面领导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关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1):178-185. [60] 竹立家.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新特点[J].人民论坛,2018(23):20. [61] 王长江.执政合法性、科学性与改革互动关系之探讨[J].党政研究,2018(4):12-18. [62] 齐卫平.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高度统一——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本质特征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6):6-15. [63] 吕永祥,王立峰.“纪委”与“监察委”合署办公的现实问题与解决路径——以政治系统论为分析视角[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15-122. [64] 孙信.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论述[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7):14-19. [65] 田改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3):51-59. [66] 柴宝勇,黎田.在“新型”与“传统”之间:影响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传统文化因素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9(5):82-89. [67] 周淑真.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基于内涵要义、演进逻辑与结构关系的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7):6-13. [68] 曹海军.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J].政治学研究,2018(1):95-98. [69] 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11-17. [70] 徐湘林.“国家治理”的理论内涵[J].人民论坛,2014(10):31. [71] 江必新.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1-15(1). [72] 燕继荣.现代国家治理与制度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14(5):58-63. [73] 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1):11-15. [74] 郑言,李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5-12,171. [75] 王绍光.国家治理与基础性国家能力[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10. [76] 俞可平.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本质[J].理论导报,2014(4):15-16. [77] 许耀桐,刘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析[J].理论探索,2014(1):10-14,19. [78] 黄科.运动式治理:基于国内研究文献的述评[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107-112. [79] 王浦劬,汤彬.当代中国治理的党政结构与功能机制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9(9):4-24,204. [80] 燕继荣.协同治理:社会管理创新之道——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3(2):58-61. [81] 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的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82] 李振,鲁宇.中国的选择性分(集)权模式——以部门垂直管理化和行政审批权限改革为案例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5(3):13-22,155. [83] 周黎安.行政发包制[J].社会,2014(6):1-38. [84] 俞可平.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2000-2015)——以“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9(1):1-15,169. [85] 朱旭峰,张友浪.地方政府创新经验推广的难点何在——公共政策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评述[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17):63-77. [86] 张园园,李萌欣.基层负担周期性发生的生成逻辑及其治理——以“黄宗羲定律”为观察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20(6):151-159. [87] 王向阳.国家治理转型与基层减负悖论——基于近年来基层治理实践的考察[J].理论与改革,2022(3):83-94. [88] 任剑涛.奢侈的话语:“治理”的中国适用性问题[J].行政论坛,2021(2):5-18. [89]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 [90] 李欢,任锋.民主集中制与大一统国家的现代建构[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4):181-187. [91] 严庆,平维彬.“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5):14-18. [92] 肖存良.大一统:中国统一战线的文化基础[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5):35-43. [93] 燕继荣.制度、政策与效能:国家治理探源——兼论中国制度优势及效能转化[J].政治学研究,2020(2):2-13,124. [94] 陈明明.发展逻辑与政治学的再阐释:当代中国政府原理[J].政治学研究,2018(2):21-27. [95] 杨光斌,乔哲青.论作为“中国模式”的民主集中制政体[J].政治学研究,2015(6):3-19. [96] 路风,何鹏宇.举国体制与重大突破——以特殊机构执行和完成重大任务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管理世界,2021(7):1-18. [97] 张树华.论新民主观与全面政治发展[J].政治学研究,2018(2):44-54,126. [98] 燕继荣.反贫困与国家治理——中国“脱贫攻坚”的创新意义[J].管理世界,2020(4):209-220. [99] 邓大才.关于国外反贫困政治学研究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1(1):49-59. [100] 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兼论对西方福利国家理论的超越[J].中国社会科学,2020(10):4-25,204. [101] 郁建兴,任杰.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政策议程[J].政治学研究,2021(3):13-25,159-160. [102] 张占斌,吴正海.共同富裕的发展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39-48. [103] 薛澜,彭宗超,钟开斌,等.中国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探析[J].中国工程科学,2021(5):1-8. [104] 景跃进.中国政治学的转型:分化与定位[J].政治学研究,2019(2):2-7. [105] 张树华,等.民主化悖论:冷战后世界政治的困境与教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06] 杨光斌.一些西式民主化转型国家困境的深层原因及启示[J].红旗文稿,2014(13):13-16. [107] 庞金友.国家极化与当代欧美民主政治危机[J].政治学研究,2019(3):44-56,126-127. [108] 宋月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基础和实践遵循[J].国家治理,2021(Z6):7-11. [109] 刘九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统思想渊源[J].政治学研究,2021(4):18-26. [110] 张君.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时代人民民主的新形态[J].政治学研究,2021(4):11-17. [111] 王炳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J].当代中国与世界,2022(2):68-74,128. [112] 张树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J].红旗文稿,2021(17):16-19. [113] 程竹汝.人大制度内涵的充分展现构成全过程民主的实践基础[J].探索与争鸣,2020(12):24-26. [114] 桑玉成.拓展全过程民主的发展空间[J].探索与争鸣,2020(12):9-12. [115] 高奇琦,杜欢.智能文明与全过程民主的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命题[J].社会科学,2020(5):25-35. [116] 林尚立.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现代政治得以成长的基础——基于中国协商民主功能的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15(7):16-22. [117] 房宁.民主的中国经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18] 王沪宁.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19] 刘伟.话语重构与我国政治学研究的转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70-179. [120] 郑杭生.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社会学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1(2):27-34. [121] 张桂林.逻辑要义、历史努力与认知前提:建构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J].政治学研究,2017(5):9-15. [122] 徐勇,任路.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学术与话语——以政治学恢复重建历程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21(2):165-182,207-208. [123] 张师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现代建构[J].江淮论坛,2019(1):101-107,193. [124] 郑慧.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J].政治学研究,2014(6):12-19. [125] 张明军.制度绩效、主观设计与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构建[J].探索与争鸣,2017(12):45-50. [126] 张岱年.张岱年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7] 陈家刚.政治学研究中的中国经验[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5):4-13. [128] 李海青.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型政党[J].江西社会科学,2018(2):5-11,254. [129] 杨光斌.制度变迁中的政党中心主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6,31. [130] [加]贝淡宁.贤能政治: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适合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31] 杨光斌.超越自由民主:“治理民主”通论[J].国外社会科学,2013(4):9-18. [132] 赵秀玲.“微自治”与中国基层民主治理[J].政治学研究,2014(5):51-60. [133] 张树华.制度兴衰与道路成败:世界政治比较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134] 贺东航,孔繁斌.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治势能——基于近20年农村林改政策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9(4):4-25,204. [135] 史卫民.“政策主导型”的渐进式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因素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36] 景跃进,张小劲,余逊达.理解中国政治:关键词的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37] 徐勇.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以俄国、印度的村社传统为参照[J].中国社会科学,2013(8):102-123,206-207. [138] 林尚立.政治学在国家建设中的使命[J].政治学研究,2013(5):3-7. [139] 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140] 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41] 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142] 王浦劬,臧雷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探讨——兼论中国政治学的建设和发展[J].行政论坛,2021(6):5-15. [143] 赵汀阳.作为方法论的中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5-13. |
[1] | 徐乐乐. 劳动教育是什么?[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114-122. |
[2] | 原超. “政治势能”视阈下新时代议事协调机构的制度逻辑及职能优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41-50. |
[3] | 莫炳坤. 新时代社会平衡的辩证认识与实现机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6): 11-18. |
[4] | 张师伟. 政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论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1-15. |
[5] | 武永江, 段少帅. 新时代导师语言艺术的育人功能及其培育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88-95. |
[6] | 邓军, 陈国华. 习近平“党内政治生活”概念源流与新时代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28-33. |
[7] | 王钰鑫, 旷永青.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理论意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34-40. |
[8] |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36. |
[9] |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41. |
[10] |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47. |
[11] | 王芸. 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国家治理价值举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50-55. |
[12] | 邓伯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语料库的建设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1-8.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