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办公
  编辑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
  友情链接
·
  期刊信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7年创刊)
主管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主  编:孙杰远
刊  期:双月刊
开  本:16开
邮发代号:48-44
单  价:9.00
定  价:54.00
标准刊号: ISSN 1001-6597
CN 45-1066/C
目录列表
2015年, 第5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3-10
   下一期
南疆研究-经济专题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质公园建设及特色旅游开发探析
黄松,李燕林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1-8.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01
摘要 ( 103 )   PDF(1515KB) ( 259 )   收藏
地质遗迹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优势特色旅游资源,地质公园建设及特色旅游开发是推动该区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可以确定1个世界地质公园、5个国家地质公园和3个自治区级地质公园的地质公园建设备选名录,它们与该区2个已建国家地质公园和9个具有地质公园性质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共同构成地质公园网络体系。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质公园特色旅游应积极构建由地质奇观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科普考察游、文化体验游组成的产品体系,可以着力开发北线岩溶洞穴、北回归线之旅,东线丹霞洞天、温泉仙境之旅,南线火山海岛、滨海风情之旅,西线高山森林、跨国瀑布之旅4条骨干地质公园特色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财税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
苏毓敏,胡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9-14.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02
摘要 ( 81 )   PDF(1445KB) ( 213 )   收藏
通过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0-2012年的统计数据,采用IS-LM模型对北部湾经济区的财税政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存在财税政策较为固定单一等问题,应继续加强经济区政府部门体制改革及创新;继续加大对北部湾经济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推动适当调整税收制度的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广西的实证
刘俊杰,叶允最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15-22.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03
摘要 ( 121 )   PDF(1528KB) ( 316 )   收藏
通过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广西城镇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与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影响因素间的计量经济模型,剖析制约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人均财政支出、基尼系数对广西城镇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影响显著。为促进广西城镇居民的消费,应优化全区产业结构,优化消费环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居民支出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广西分区域实证分析
钟学思,阙菲菲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23-30.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04
摘要 ( 118 )   PDF(1475KB) ( 298 )   收藏
以2006-2012年广西14个地级市农村居民总收入与总支出所形成的分区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检验发现:广西农村居民的总收入与总支出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两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局部地区农村居民总收入对总支出的贡献略大于广西全局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研究
西汉法家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及其失败原因
吴全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31-36.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05
摘要 ( 125 )   PDF(1460KB) ( 346 )   收藏
西汉法家在儒术得到独尊、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情况下,并不甘心处于非主流的位置,而是千方百计地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他们批评儒家思想对安国尊君毫无用处,批评儒家没有执政能力和儒者人品低下,宣扬法治的必要,称颂先秦法家人物。但法家最终还是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法家只讲功利,不讲情义;二是强调“富国”而主张“弱民”;三是与众为敌,不能形成统一战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秦哲学视域中的个体性思想引论——以墨子与韩非子为线索
赵立庆,王敏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37-42.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06
摘要 ( 105 )   PDF(1462KB) ( 257 )   收藏
个体性思想在先秦哲人思想体系中面目各异。墨子指出个体生存之真正价值在于为群体、为天下奔走,展现了墨子对群体之重视,对个体要求之严酷。韩非子建构一个“要在中央”的统一集权国家,群体价值之实现处于首要位置,主张个体价值往往被掩盖在虚假面目下,成为君主一己私利之体现。墨子、韩非子均主张把群体价值摆放在首位,认为先有群体,后有个体,在彰显群体价值基础上论及个体与个体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宋以后“天人合一”之理路演化
林雄洲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43-48.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07
摘要 ( 81 )   PDF(1456KB) ( 374 )   收藏
天人合一命题在宋以后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以辟佛为目的,张载力主“明诚并进”的德修工夫,率先确立了方法论进路的“道德型态天人合一”;秉承圣王一体的儒学理念,朱熹等人通过“灾异事应”的辨识总结了政治事件与自然现象的联系,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政治型态天人合一”;激于明末空谈心性之疲敝,陆世仪以“阴阳五行”强调天人之间的实质联系,讨论的是本体论层面的“物质型态天人合一”。在此演化进程中,不同型态的天人合一逐渐塑就了共同的特质,此即现实关怀的精神与道德实践的指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文理念与当代社会的伦理重建
丁来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49-53.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08
摘要 ( 95 )   PDF(1439KB) ( 173 )   收藏
伦理重建事实上是一种文化层面的修复或修正,但任何带有新思想新文化新生活色彩的伦理倡导都离不开对人的深邃本性的全面准确理解;对人的世界特殊性的领悟是人文思想的一个关键;文化传承包括对历史发展各阶段中关于人文的理念的继承与发扬。在当代社会的伦理重建中我们需要平衡自然与超自然两个方向,并力求找到社会与个体的完美平衡点;向弱势群体倾斜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大趋势,也应成为伦理重建的一个要点;更多地建立起能够深入人心的个体性较强的内在伦理也是伦理重建的目标之一;人文理念中的理性意识也会造成伦理重建的一些困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化霸权的隐蔽性渗透——以好莱坞电影为中心
智琛,周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54-59.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09
摘要 ( 247 )   PDF(1457KB) ( 388 )   收藏
文化霸权属于一般霸权的延伸,但它是非强制的,常常采取隐性渗透的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好莱坞电影竭力为美国文化霸权的确立和强化服务,主要手段有:对他国进行隐蔽性的文化渗透;主题之外的主题;没有无目的的细节。消解美国的文化霸权,既要从宏观上着眼,更要从微观上着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研究
“无我的身体”:赛博格身体思想
欧阳灿灿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60-66.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10
摘要 ( 266 )   PDF(1471KB) ( 916 )   收藏
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思想解构了西方身体思想的基础,即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身体论和笛卡尔的实体论主体论,从本体论的角度质疑了传统的身体观,提出了一种联结性、伴生性的身体观念,建构了一种“无我”的身体思想。这样,哈拉维在梅洛-庞蒂的价值论身体观、福柯的认识论身体观之外又提出了一种本体论的身体思想,其意义在于为身体研究开启了第三条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夏娃的激情》和《神经漫游者》中的哈拉维式赛博格
孙梦天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67-73.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11
摘要 ( 614 )   PDF(1490KB) ( 632 )   收藏
赛博格是21世纪最受关注的词汇之一,许多学者对其意义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唐娜·哈拉维将赛博格和女权主义联系在一起,成为赛博格理论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安吉拉·卡特的《新夏娃的激情》和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中的赛博格形象,证明了赛博格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意象,它颠覆和解构了生命体/机器、文化/天性、思想/肉体、自我/他者、主体/客体等二元对立的结构,对女权主义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五个离婚的女性看美华新移民小说女性意识的演变
李晓鸥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74-76.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12
摘要 ( 118 )   PDF(1411KB) ( 229 )   收藏
1995年到2010年,美华新移民小说中离婚女性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美国梦里》、《美国爱情》、《美国情人》到《白日飘行》,女主人公离婚逐渐获得了合理性,可看做新移民女性对男权保守的“进阶突围”,但婚姻道德始终是小说中的重要主题。1996年张慈在美国出版的小说《浪迹美国》通过谢思羽反叛婚姻道德的方式消解男权,显示出美华新移民小说中少见的激进女性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研究
量词“道”的基本语义特征及其与“条、根”的差异
宗守云,赵东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77-82.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13
摘要 ( 328 )   PDF(1453KB) ( 722 )   收藏
量词“道”的基本语义特征不是平面性,而是依附性。根据依附性特征,可以把量词“道”的整个范畴化过程清晰地分析出来。量词“道”和“条”具有“依附”和“独立”的差异,量词“条”和“根”具有泛用和特用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口闽语量词“目”“节”“xak5”理据与用法浅析——兼论与琼地少数民族语言、现代汉语比较
李清桓,邹岚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83-87.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14
摘要 ( 208 )   PDF(1443KB) ( 314 )   收藏
海口闽语量词“目”“节”“xak5”理据与用法浅析——兼论与琼地少数民族语言、现代汉语比较()海口闽语量词“目”、“节”、“xak5”能用来计量分段物或事物的长度,但三者产生的理据和用法各有不同。“目”是闽语特征量词,产生的理据是在“节”的影响下通过隐喻机制和词汇平行衍生规律的促动而形成,用来计量具有“结节”之物,且长度是“结节”的整数倍;“节”则用来计量长度相对确定的事物;“xak5”是借自侗台语族的量词,由侗台语族相应的、具有“断”语义的动词转类而成,用来计量任意长短的事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俗学研究
清代湘西地区伏波信仰探析
滕兰花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88-93.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15
摘要 ( 142 )   PDF(1464KB) ( 617 )   收藏
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征湘西五溪蛮,病卒于壶头山,死后被当地百姓敬为神,立庙祭祀。随着时代的变迁,伏波神具备了忠义神、水神的主神职,最终成为无所不能的神。湘西地区一些族群还将马援奉为祖先神灵,借助伏波信仰的文化影响力来树立自己的文化权力地位。这与广西沿海地区伏波信仰的地方化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壮族抗法英雄传说的史学价值
陈金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94-100.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16
摘要 ( 128 )   PDF(1466KB) ( 278 )   收藏
在中法战争中地处战争前沿的广西涌现出了冯子材、刘永福等抗法英雄。壮族民间口头流传着许多关于抗法英雄的传说,具体、生动地描绘了这些民族英雄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保存了壮族人民有关中法战争的历史记忆,具有珍贵的史学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侗族传统民居上梁仪式的田野民族志
赵巧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101-109.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17
摘要 ( 158 )   PDF(1490KB) ( 703 )   收藏
上梁仪式是侗族传统民居建造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仪式活动,也是侗族传统仪式文化中典型的仪式活动之一。从梁树选择到赠与答谢礼,上梁仪式一共包括七个细分仪式程序。整个上梁过程的繁复仪式展演和严格程序规则,呈现了侗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综合性外在表征,也是理解侗族文化逻辑和象征表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具有文化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双重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研究
乡村教育研究的转向
耿涓涓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110-114.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18
摘要 ( 93 )   PDF(1431KB) ( 416 )   收藏
在城镇化进程中,当代农村教育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迁。对当下现状的识别和对美好未来的营造,需要农村教育研究在概念范畴与研究视角上实现新的转向,才能避免游谈无根的状况。从概念上看,“农村”已无法指代当下城乡连续体中非城镇的聚落,应以“乡村”替代,并且“乡村教育”更蕴含了建设乡村生活的价值定位与“本乡本土”的文化旨趣;从乡村教育的性质和发展目标上看,乡村教育研究应走出“趋城市性”的惯性轨道,而将现代意义的“乡村性”的重建作为重点;从现代化发展的“时间性”特征看,唯有“空间性”才是与之等量齐观、可消解其霸权的范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免一补”:背景、历程与影响
农汉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115-123.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19
摘要 ( 129 )   PDF(1509KB) ( 444 )   收藏
“两免一补”自2001年出台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试点阶段、全面推广阶段和完善阶段。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公平的政治诉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结果。“两免一补”政策加快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步伐,对降低中西部贫困程度、丰富人力资源、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看,它深深地影响了学生、家长和教师。15年来,它发挥了强大影响力与作用力,因而它是一项成功的政策。有三点经验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从路径上看,它走的是农村贫困县-农村-城市的路径,覆盖面依次扩大;从资助内容、资助标准上看,也是依次拓展,不断提高,这不仅保证了资助行动的有序进行,也保证了资金的切实有效,因而是最经济的。第二,这一政策的设计是自上而下的,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广大教育工作者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谱写了一曲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华丽篇章。它既反映出21世纪初期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亮点与特色,也由此开拓出中国教育发展的“中国式”道路。对此,我们应感到制度自信。第三,政策设计抓住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锲而不舍向前走,这对我们制定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部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分析及创新路径探究
陈意,孙九龙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124-130.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20
摘要 ( 73 )   PDF(1469KB) ( 217 )   收藏
近年来,西部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发展模式主要有:“产学研”结合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和“校校合作”模式。根据西部地区区域特点,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西部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研究
清代宗室乡会试覆试制度研究
邹长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131-139.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21
摘要 ( 117 )   PDF(1481KB) ( 649 )   收藏
面对日益增多的宗室人员,如何解决他们的出路,成为清朝统治者需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否通过科举来开辟宗室的出路,在嘉庆前还处在争议与探索阶段,直到嘉庆年间才确立宗室科举制度。嘉庆、道光年间先后确立了宗室会试覆试制度、乡试覆试制度。清代宗室乡试、会试覆试制度完善了宗室科举制度,这一制度防止和减少了科场舞弊行为的发生,基本上达到了覆试的目的,维护了宗室科举的相对公平、公正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农民传统心理探析
张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140-145.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22
摘要 ( 133 )   PDF(1457KB) ( 521 )   收藏
农民的传统心理源自农耕社会中的实际生活经验。深沉的恋土情结、浓厚的家族观念是中国农民传统心理形成的两大基石。封建专制制度下,作为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农民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造成了其多方面彼此矛盾的两重性心理特征。这些心理习惯历经朝代更替与世事洗礼,不仅未曾动摇,而且历久弥坚。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农民的传统心理虽然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我们依旧能发现,传统心理习惯仍在左右着农民的思想和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印帝国前印度土邦的形成及土邦模式研究
李加洞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146-154.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23
摘要 ( 191 )   PDF(1503KB) ( 955 )   收藏
18世纪的印度是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莫卧儿帝国的衰落,松散的莫卧儿帝国体系催生了印度地方绅士和新兴经济模式的出现;印度传统的社会等级模式使莫卧儿皇帝成为“王中之王”,而不是“印度之王”,地方政治势力严重冲击了帝国的中央权威。在西方殖民者到达印度前夕,南亚次大陆已形成了三类土邦,即以拉杰普特为代表的古时土邦、由莫卧儿帝国省转化而成的土邦和因军事征服而形成的土邦。此时期的土邦皆具有三大特点:在所属的领地上获得有力的支持并有效管理;都维持一支足以保证土邦政权稳定的军队;都寻求并获得了土邦政权存在的合理合法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米粉”称谓的历史探源
罗婧,闫冰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155-158.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24
摘要 ( 375 )   PDF(1433KB) ( 404 )   收藏
米粉是我国稻米类主食的一种,历史源远流长:粉状米粉制品在先秦时期就已作为粉食之始出现在民众的日常饮食之中,而后发展出米制糕饼及蒸粉系列菜肴;线条状米粉制品与面条关系密切,传承久远,时至今日则因分布的地域差异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味主食或小吃。在米粉的形成、发展、传播及地域化过程中,历史文献中的相关称谓亦经历了系列变化。回溯米粉称谓的形成及其历史变迁,不仅有利于梳理米粉发展演变及传播的历史,也有利于揭示其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艺术研究
江山之助 大道幽蹊——白晓军桂林山水画艺术解读
张景鸿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159-163.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25
摘要 ( 138 )   PDF(1443KB) ( 379 )   收藏
白晓军山水画艺术寓雄于秀而富神韵、达性情;以密写疏而见空灵、致旷远。画家以特有的生命感悟及艺术实践方式“诗意地栖居”于林泉高致之天地大美,引领了当代桂林山水人文资源的深度开发与艺术表现。纵观白晓军山水画艺术的成长与发展,可概括为四大部分:1)锁定目标,启动自己,无为而为而必为;2)延伸状态,做大自己,洋洋艺海纳百川;3)转换语言,刷新自己,语不惊人平也奇;4)聚焦特色,放飞自己,风骚我领夺造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涛“一画”论的艺术哲学本体论研究——石涛《画语录》画学理论体系研究之一
张逸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164-169.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26
摘要 ( 208 )   PDF(1469KB) ( 672 )   收藏
石涛《画语录》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著作,“一画”论是其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与理论基础,其内涵外延具有数理、事理、道理的含义,更具有本质、本元、本源等哲学本体论意义。“一画”论既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老子“道生一”、庄子“自然”“无为”思想基础,又立足于“画从心”、“乃自我立”的独创性精神,以“一画”构建了本体论、源流论、体验论、创作论、方法论、笔墨论、蒙养论等画学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播学研究
消费者科技创新性集群对新媒体采纳行为的影响
刘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170-178.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27
摘要 ( 77 )   PDF(1618KB) ( 226 )   收藏
媒介融合逐步进入市场融合阶段,而消费者创新性特征对新媒体的采用与扩散起到重要作用。研究方法为:以网络电视为研究对象,以企事业单位职工和高校大学生为主要样本,收集有效样本452个,将科技创新性特征作为调节变量引入模型中,对消费者的科技创新性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主要因子作聚类分析,获得三大科技创新性集群。三大群组结构方程比较分析发现:总体来说追求新奇型受众更多受感知娱乐性的影响,而感知媒体融合性对追求新奇型受众行为影响更多;科技保守型与创新引领型受众更多受感知易用性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校本培训:媒体融合时代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研究
王龙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179-186.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2.028
摘要 ( 41 )   PDF(1487KB) ( 242 )   收藏
编辑校本培训是较适合学报编辑培训需求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媒体融合要求高校学报编辑要熟悉数字出版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良好的新媒体素养和信息素养以及开阔的国际化视野。编辑校本培训具有自我组织,指向明确,针对性强,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和工学矛盾小,培训收益好的优势,能有效提高学报编辑队伍的素质。学报编辑校本培训应成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目标,开发出符合学报实际需求的培训课程,利用各方面的培训师资,创新培训形式,脚踏实地地开展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学报编辑队伍的素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