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Vol. 55 ›› Issue (5): 53-58.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9.05.006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弹幕文化自由困境的哲学反思

张立达, 唐诗茹   

  1.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重庆401120
  • 收稿日期:2019-03-18 出版日期:2019-09-25 发布日期:2019-11-21
  • 作者简介:张立达(1978-),男,江西万安人,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
  • 基金资助: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哲学研究”(18ZXZ002)

A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the Boundary of Barrage Culture

ZHANG Li-Da, TANG Shi-Ru   

  1.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 Received:2019-03-18 Online:2019-09-25 Published:2019-11-21

摘要: 弹幕文化得以兴盛的重要原因是它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对自由的渴求;但它在进一步丰富人的生活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弹幕所具有的信息碎片化特点,使得人在以弹幕视频为对象的活动中迷失自身,无法得到客观的自我意义的确证;人们纷纷进入虚拟世界中反抗来自现实生活的规训,沉溺于主观任意自由的个人无法摆脱自身的“再沉沦”。克服这一困境,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反思与批判人本身的行为活动,以此来获得现实人的生存意义。

关键词: 弹幕文化, 自由, 困境, 反思, 生存意义

Abstract: Barrage culture has been flourishing for it, to a greater extent, satisfies people’s desire for freedom. It, while further enriching people’s life experience, has brought many negative influences as the information fragments make people lose themselves in the activities with the barrage video as the subjects, which results in their denying objective self-meaning; people in the virtual world resist the discipline from real life, and indulge in subjective and arbitrary freedom which make their own “re-emergence” a haunt. One, if he/she wants to walk out of this dilemma, must reflect on and criticize their behavioral activities so as to obtain the meaning of the survival of the real person.

Key words: barrage culture, boundary, reflection, meaning of existence

中图分类号: 

  • B03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萧诗美.哲学如何把握人的类特性[J].江汉论坛,2007(4).
[3] 张立达.对象化和人的生存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2013.
[4] 杨福斌.信息化认识系统导论[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5] 张明仓.走向虚拟实践:人类存在方式的重要变革[J].东岳论丛, 2003(1).
[6]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让·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8] 韩庆祥.现代性的本质、矛盾及其时空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6(2).
[9]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0] 张立达.电视相亲节目流行的哲学解释与反思[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4).
[1] 刘成群,晋跃冲. 马克思恩格斯希腊罗马史观探析——从氏族共同体的束缚到个体的异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6): 19-26.
[2] 夏庆波.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的“完整性”问题及其修正:一个宗教批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4): 49-57.
[3] 任俊. 论阿玛蒂亚·森对传统理性观的批评及回应[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4): 58-65.
[4] 易连云, 龙红霞. “自由”的向度及其超越——东西方文化中“自由”意义的分殊与当代学校德育审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102-109.
[5] 凌加英. 从自由原则表述的变化探讨罗尔斯对自由的理解[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49-54.
[6] 杨鑫. 教师实践知识生成的行动-反思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112-120.
[7] 谢芳. 自然之生与宽之于公:王船山自由经济思想侧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31-37.
[8] 陈艳玲, 彭文祥. 现实困境与精神救赎——刘醒龙《天行者》中的“界岭”意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86-90.
[9] 李长成. 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5): 102-109.
[10] 姚贱苟. 中央政策的决策者与目标群体之博弈——以退耕还林政策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3): 44-4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2]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3]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4]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5]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6] 李潇. 完善我国人格权立法的再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55 -60 .
[7] 温锁林. 汉语中的非量化名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7 -75 .
[8] 储泽祥, 王艳. OV语序里状语、补语的一种作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76 -80 .
[9] 王素改. 动宾式“V1着V2”结构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89 -95 .
[10] 于天昱. 反问句在话语进程中的作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96 -102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