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Vol. 57 ›› Issue (5): 129-138.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1.05.010
胡洁人1, 李柳醒2
HU Jie-ren1,LI Liu-xing2
摘要: 以“讲授”—“吸收” —“讨论”为基本模型、以本科法学通识课程《女性权利的法律保护》的深度教学案例为例,构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思政立徳树人目标的教学机制。“对分课堂”成功将课程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对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完成这一目标的核心要素就是,教师作为引领者,建立与学生的彼此信任,在宽松包容的课堂氛围中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破解当前课程思政难以融入教学的难题。
中图分类号:
[1] 陈敏生,夏欧东,朱汉祎,等. 高等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若干思考[J]. 高教探索,2020(8):77-80. [2] 张学新. 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3] 付红,徐田柏. 对分课堂中师生角色分析及实施机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53):306-308. [4] 韦祖庆.对分的不是时间而是研讨[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3):99-105. [5] 葛翠茹,张学新,李世伟. 以对分课堂推动课程思政的有效实现[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26-28. [6] 张学新. 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7] 韩秀婷.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7(2):18-20. [8] 杨淑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653-658. [9] 邢娟,闫鹏,李向民. 基于对分课堂与探究式教学模式结合在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9):113-114. [10] 龙坚,李芸,邓昭赞,等. 环境化学“对分课堂”线上教学模式初探[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20):122-123. [11] 吴庆初. 对分课堂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高师理科学刊,2020(12):75-77. [12] 张青凤. 对分课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时代,2020(4):92-93. [13] 许福兰,李守华.“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 4):96-100. [14] 曾练平,杨忠萍,谢恩慧.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管理心理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 (27):54-56. [15] 韩秀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法探索[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12):13-16. [16] 吴显华,欧阳凤莲.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与反思——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J]. 教育观察,2019 (10):105-107. [17] 王学俭,石岩.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50-58. [18] 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 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19] 罗兰,杨榆玲. 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设计[J]. 卫生职业教育,2020(14):72-73. [20] 张瑾涛. 新媒体时代国内女性主义发展中的问题研究——以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女性主义污名化现象为例[J]. 科技传播,2020(21):75-79. [21] 施展,刘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谈高校如何通过课堂主渠道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J]. 才智,2019(16):136-137. [22] 张雷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
[1] | 易连云, 汪楚楚. 图像时代中小学生课外生活的道德引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108-116. |
[2] | 易连云, 龙红霞. “自由”的向度及其超越——东西方文化中“自由”意义的分殊与当代学校德育审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102-109. |
[3] | 章丹丹. 基于戏剧艺术教育视角的大学生德育路径实践创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1): 105-109. |
[4] | 周兴国. 公民的规则意识与培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60-65. |
[5] | 柳谦. “公民”或“大众人”?——古典公民观的现代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66-72. |
[6] | 张夫伟. 教师的公民教育素养及其提升[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73-78. |
[7] | 于建星. 亚当·斯密的责任担当合宜性思想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79-84. |
[8] | 赵浚. 本性·价值·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原点[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115-119. |
[9] | 史泽源,荆蕙兰. 试论践行友善价值观的三重境界及提升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120-124. |
[10] | 王春华, 易连云. 儿童主体化: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1): 61-64. |
[11] | 杨茂庆, 史能兴. 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原则:逻辑起点与体系构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1): 65-69. |
[12] | 蒋文宁. 90后大学生“二次元”式消费亚文化的解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1): 70-75. |
[13] | 唐爱民, 王浩. 劳动教育与学校德育的融通:意蕴与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2): 91-101.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