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5): 18-28.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5.003
孔伟宇
KONG Wei-yu
摘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与《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写作关系不仅仅是一个文献问题,而且是一个理论问题,国际学术界为此至今仍争论不休。从文献来看,拉宾、陶伯特、鲁米亚采娃、耶克等学者围绕《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否存在写作中断、《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写作顺序与时间、两者的写作前后关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基于历史与文献得出了不一样的观点。从理论来看,《克罗伊茨纳赫笔记》中的历史学研究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转变的重要来源,对两者写作关系的考察将有助于把握马克思第一次唯物主义转变的方法来源和具体过程。如果将文献与理论结合起来看待两者的关系,可以发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极有可能存在两次写作中断,且马克思在两次写作中断期间部分摘录了《克罗伊茨纳赫笔记》,持续的历史学研究逐渐使马克思放弃了从法权角度来颠倒黑格尔的法哲学,并最终放弃《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
中图分类号: B0-0
[1] [苏] 尼·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M].南京大学外文系俄罗斯语言文学教研室翻译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V, Band 2(Apparat)[M]. Berlin: Dietz Verlag, 1981. [5]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 Band 2(Apparat)[M]. Berlin: Dietz Verlag, 1982. [6] 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1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 [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0]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V, Band 2[M]. Berlin: Dietz Verlag, 1981. [11] [俄] 巴加图利亚.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形成[M].王卫国,等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12]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13] [苏] 拉宾.青年马克思(第三版)[M].姚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14] 姚颖.拉宾《青年马克思》第三版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克罗伊茨纳赫笔记》之间关系问题的回应[J].世界哲学,2022(5):5-12. |
[1] | 周凡, 刘千寻. 是“赫斯冲击”还是“施蒂纳冲击”——再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始论题和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过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4): 1-19. |
[2] | 蓝江. 技术封建主义假说及其悖谬——如何解读塞德里克·杜朗的《技术封建主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11. |
[3] | 魏小萍. 马克思批判性研究思路中的问题意识及其思考的系统性[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1): 1-10. |
[4] | 吴宏政.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新文化生命体建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3): 1-9. |
[5] | 周文, 代红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再讨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6): 1-13. |
[6] | 韩喜平. 中国农村发展难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答[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6): 1-6. |
[7] | 王雨辰.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反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1-9. |
[8] | 谭培文, 谌尧. 辩证认识资本的文明作用及当代价值[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3): 1-9. |
[9] | 章衎.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资本概念的矛盾特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1): 11-19. |
[10] | 王卫华. 超越资本逻辑的“三条路径”之哲学审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42-52. |
[11] | 杨兴凤. 马克思的时间范畴谱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4): 21-27. |
[12] | 张翠, 刘玉娟. 马克思公共性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64-69. |
[13] | 曲轩.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美好生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2): 37-43. |
[14] | 陈水勇. 论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48-52. |
[15] | 李晔, 苗青. 马克思伦理思想与道德相对主义问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33-40.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