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5): 29-40.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5.004
吴继飞1, 杨世信2
WU Ji-fei1, YANG Shi-xin2
摘要: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内涵,构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及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测算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研究发现:2012—2021年,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大多数省份属于基本协调类型、有3个省份达到高级协调状态、3个省份处于失调状态;物质文明子系统是制约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及道德文化水平是主要障碍因子;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西部地区区域内的差距最大,东—西部地区区域间的差距最大,全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可采取相应对策:第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及协调发展特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好“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第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体人民精神文明水平。
中图分类号: D616;C829.2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吴继飞,万晓榆.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样态、新兴热点及动态演进[J].重庆社会科学,2024(1):16-32. [3] 骆郁廷.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1):56-63,159-160. [4] 张俊生.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思想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11-22. [5] 韩喜平,杨羽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8. [6] 王淑芹.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根源[J].道德与文明,2022(6):5-9. [7] 李玉举,肖新建,邓永波.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看中国式现代化[J].红旗文稿,2023(1):30-31. [8] 史巍.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思想逻辑及时代要求[J].社会科学家,2023(1):22-29.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 徐光春.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7. [12] 朱成全,邢银华.我国物质文明指标体系构建、测量与提升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09(7):22-30. [13] 朱成全,秦飞.中国精神文明指标体系的选取、测量与提升对策[J].大连大学学报,2010(1):19-24. [14] 舒小林,闵浙思,郭向阳,等.省域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及驱动因素[J].经济地理,2024(1):197-208. [15] 唐晓华,张欣珏,李阳.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8(3):79-93. [16] 陈明华,李倩,王哲,等.中部地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可持续耦合研究[J].城市问题,2022(4):77-86. [17] Dagum C.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7(4):515-531. [18] 陈明华,刘玮,刘华军.中国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分布动态及交互影响[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5):146-154. [19] 吴继飞,万晓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距及动态规律[J].技术经济,2024(4):1-14. [20] 董慧,杜晓依.中国式现代化:活力与秩序的辩证统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10. |
[1] | 李燕凌, 沈伟樟. 数字化赋能大县域敏捷治理转型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61-68. |
[2] | 姚树洁, 张小倩. 新质生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及实践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2): 87-102. |
[3] | 张智, 高书国. 教育强国的理论创新与系统提升——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2): 65-74. |
[4] | 孙杰远, 杨小微, 徐冬青, 程亮, 游韵. 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式”笔谈[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2): 51-64. |
[5] | 张俊生.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思想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5): 11-22. |
[6] | 张积家, 张姝玥. 论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116-132. |
[7] | 袁磊, 刘美玲. 数字化助推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范围与成熟度探析——基于2010—2024年文献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77-87. |
[8] | 韩喜平, 杨羽川.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1-8. |
[9] | 董慧, 杜晓依. 中国式现代化:活力与秩序的辩证统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1-10. |
[10] | 任剑涛. 他者之资: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3): 1-15. |
[11] | 欧阳静. 简约治理是什么[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2): 86-95. |
[12] | 韩喜平, 马晨钤. 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1): 1-7. |
[13] | 谢廷宇, 叶存军. 金融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耦合性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5): 34-41.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