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5): 41-51.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5.005
龙雪岗1,2, 王建华3
LONG Xue-gang1,2, WANG Jian-hua3
摘要: 渐进制度变迁理论是历史制度主义发展的新成果,该理论呼吁“走出时间界限的焦点”,在长期过程分析中找寻制度变迁的因果关系解释机制。历史制度主义在时间要素分析上的这种转变,意在从深层次内在关联中为漂移、转换、层叠以及替代等渐进的、不易察觉的制度变迁现象构建可靠的因果关系解释机制。渐进制度变迁理论在对四种制度变迁形态进行因果关系解释时,制度的供给者和执行者成为直接影响制度变迁结果的必要条件。渐进制度变迁理论的长期过程分析和在行动者要素上的聚焦,共同构成了制度变迁分析的独特视角——行动者的历史。该分析视角与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平稳、高效的制度实践,以及党和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主导作用具有某种理论亲近性。这种亲近性也会因渐进制度变迁理论的固有缺陷和中国特有的制度形态而有所受限。
中图分类号: D0;D09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美] 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M].王向民,段宏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 Skowronek S. Order and change[J].Polity, 1995, 28(1):91-96. [4] Skocpol T. Why I am a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J].Polity,1995,28(1),103-106. [5] Stephen D.Krasner.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J].Comparative Politics, 1984, 16(2):223-246. [6] [美] 保罗·皮尔逊,[美] 瑟达·斯考克波尔.当代政治科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C] //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7] [美] 乔瓦尼·卡波奇,[美] R.丹尼尔·凯莱曼.关键节点研究:历史制度主义中的理论、叙事和反事实分析[J].彭号阳,刘义强,译.国外理论动态,2017(2):14-28. [8] 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 黄容霞.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60年演变(1949—2009年)——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0(6):69-76,112. [10] 田玉麒,薛洪生.制度变迁的运作机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考察[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4):46-50. [11] [英] 茱莉亚诺·博诺里.政治制度、否决点和福利制度的适应过程[C] //[英] 保罗·皮尔逊.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学.汪淳波,苗正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 Tsebelis G. Veto players: ho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work[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 [13] 曾毅.历史制度主义方法论与政治制度研究的新方向[J].学海,2012(4):108-114. [14] [美] 保罗·皮尔逊.时间中的政治[M].黎汉基,黄佩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15]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6] [美]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二卷)[M].杨敬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7] [美] 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18] 胡湛,彭希哲.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治理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18(12):134-155,202. [19] Mahoney,James.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J].Theory and Society, 2000, 29(4):507-548. [20] [美] 凯瑟琳·西伦.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经济学[M].王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1] [美] 詹姆斯·马霍尼,[美] 凯瑟林·西伦.渐进式制度变迁理论[J].郭为桂,王超杰,译.国外理论动态,2017(2):29-42. [22] Redmond W H.Processes of gradual institutional drift[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2005,39(2):501-509. [23] Hacker J S. Policy drift: the hidden politics of US welfare state retrenchment[C]//Wolfgang Streeck, Kathleen Thelen. Beyond continuity: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4] Streeck W, Thelen K. Introduc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ies[C]//Streeck W, Thelen K. Beyond continuity: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5] [美] 雅各布·S.哈克尔,[美] 保罗·皮尔森,[美] 凯瑟琳·瑟伦.漂移与转换:制度变革的隐藏面[C] //[美] 詹姆斯·马汉尼,[美] 凯瑟琳·瑟伦.比较历史分析方法的进展.秦传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2. [26] 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4):37-49,205. [27] Tsebelis G. Decision making in political systems:veto players in presidentialism, parliamentarism, multicameralism and Multipartyism[J].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95,25(3):289-325. [28] [美] 史蒂文·布林特,[美] 杰罗姆·卡拉贝尔.制度的起源与转型:以美国社区学院为例[C]//[美] 沃尔特·W.鲍威尔,等.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9] 李子江,杨志.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演变的制度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61-67. [30] [美] 彼得·豪尔,[美] 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5):20-29. [31] 陈氚.制度概念的歧义与后果[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91-97. [32] Pierson P. The limits of design: explaining institutional origins and change[J].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2000,13(4):475-499. [33] [美] 保罗·迪马久,[美] 沃尔特·鲍威尔.铁的牢笼新探讨:组织领域的制度趋同性和集体理性[C]//张永宏.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张永宏,吴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4] 王玉玲,程瑜.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边界、均衡及规制[J].财贸研究,2015(1):1-8. [35] 何大安.个体和群体的理性与非理性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2007(2):42-47. [36] 马得勇.历史制度主义的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兼论其在中国的适用性[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5):158-170. [37] 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1992(6):30-36. [38] 杨瑞龙.论制度供给[J].经济研究,1993(8):45-52. [39] 杨瑞龙.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J].经济研究,1994(5):40-49,10. [40] 卢现祥.论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供给过剩问题[J].经济问题,2000(10):8-11. [41] 刘东勋.中国渐进式制度改革的微观动力机制——一个渐进式制度变迁的供求模型[J].当代财经,2005(1):5-9. [42] 杨光斌,乔哲青.论作为“中国模式”的民主集中制政体[J].政治学研究,2015(6):3-19. [43] 杨光斌.中国决策过程中的共识民主模式[J].社会科学研究,2017(2):39-49. |
[1] | 陈廷栋. 基层考核机制变迁的轨迹、逻辑与展望——基于“价值—制度—行动”的整合性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6): 59-72. |
[2] | 徐国冲, 夏瑜, 刘岩松. “以弱协强”何以成功?——基于“程序—认知”框架的案例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32-49. |
[3] | 张书维, 汪彦, 秦枭童. 道阻且长,“行”者将“治”:公共事务的行为治理之道[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50-68. |
[4] | 王伟进, 陆杰华. 政社互动: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6): 146-158. |
[5] | 庞金友, 陈梦雪. 智能入场与民主之殇:人工智能时代民主政治的风险与挑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9-20. |
[6] | 郝国强, 何元凯. 简约治理:政府绩效管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实现路径——基于广西的经验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3): 75-84. |
[7] | 颜昌武, 杨怡宁. 什么是空间治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1): 20-31. |
[8] | 季乃礼, 肖伟林. 媒体接触如何影响政治信任?——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的实证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1): 83-97. |
[9] | 王炳权, 杨睿智. 新时代中国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发展与创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1): 120-137. |
[10] | 杨立华, 张仁杰.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中的批判性研究:一个系统框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1): 138-154. |
[11] | 张爱军, 贺晶晶. 元宇宙赋能数字政治主体:表现、风险与规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5): 62-71. |
[12] | 陈科霖. “集中力量办大事”何以转化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强大效能:历史脉络、制度逻辑与实现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1-14. |
[13] | 容志, 吴磊, 李婕. 公共价值驱动的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基于“两张网”运行的观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49-62. |
[14] | 吕德文. 迈向城乡共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基于P县的田野发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21-32. |
[15] | 史传林, 温瑜. 制度距离视角下超大城市城郊村公共服务失灵及治理——以广州市D村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33-44.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