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5): 18-28.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5.003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 上一篇    下一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的两次“中断”——兼论与《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文本关系

孔伟宇   

  1. 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 收稿日期:2025-01-05 出版日期:2025-09-05 发布日期:2025-09-18
  • 作者简介:孔伟宇,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助理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 基金资助:
    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GZB20250868);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5M773753)

Two ‘interruptions' in the writing of the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On Its Textu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Kreuznach Notebooks

KONG Wei-yu   

  1. Center for Studies of Marxist Social Theory/School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 Received:2025-01-05 Online:2025-09-05 Published:2025-09-18

摘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与《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写作关系不仅仅是一个文献问题,而且是一个理论问题,国际学术界为此至今仍争论不休。从文献来看,拉宾、陶伯特、鲁米亚采娃、耶克等学者围绕《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否存在写作中断、《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写作顺序与时间、两者的写作前后关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基于历史与文献得出了不一样的观点。从理论来看,《克罗伊茨纳赫笔记》中的历史学研究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转变的重要来源,对两者写作关系的考察将有助于把握马克思第一次唯物主义转变的方法来源和具体过程。如果将文献与理论结合起来看待两者的关系,可以发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极有可能存在两次写作中断,且马克思在两次写作中断期间部分摘录了《克罗伊茨纳赫笔记》,持续的历史学研究逐渐使马克思放弃了从法权角度来颠倒黑格尔的法哲学,并最终放弃《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克罗伊茨纳赫笔记》, MEGA2

Abstract: The writing of the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is a very complex proces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writing of the Kreuznach Notebooks is not only a documentary issue but also a theoretical issue still being deba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 From the viewpoint of literature, scholars such as Rabin, Taubert, Rumiantsyeva, and Jäckel have engaged in heated discussions regarding possible interruption(s) the writing once experienced, the sequence and chronology of the Kreuznach Notebooks, and the 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works, and they have arrived at differing conclusions with historical and textual evidence. Theoretically, the historical studies in the Kreuznach Notebooks serve as crucial sources for Marx's shift toward materialist thought and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texts thus sheds light on the methodological origins and concrete process of Marx's first materialist transformation. When both phil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dimensions are considered together, it becomes evident that the writing likely underwent two interruptions and during the intervals, Marx partially excerpted the Kreuznach Notebooks. His sustained engagement with historical studies gradually led him to abandon the attempt to invert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from a juridical standpoint and ultimately to set aside the manuscript of the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altogether.

Key words: Marx,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Kreuznach Notebooks, MEGA2

中图分类号:  B0-0

[1] [苏] 尼·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M].南京大学外文系俄罗斯语言文学教研室翻译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V, Band 2(Apparat)[M]. Berlin: Dietz Verlag, 1981.
[5]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 Band 2(Apparat)[M]. Berlin: Dietz Verlag, 1982.
[6] 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1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 [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0]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 (MEGA), Abteilung IV, Band 2[M]. Berlin: Dietz Verlag, 1981.
[11] [俄] 巴加图利亚.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形成[M].王卫国,等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12]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13] [苏] 拉宾.青年马克思(第三版)[M].姚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14] 姚颖.拉宾《青年马克思》第三版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克罗伊茨纳赫笔记》之间关系问题的回应[J].世界哲学,2022(5):5-12.
[1] 周凡, 刘千寻. 是“赫斯冲击”还是“施蒂纳冲击”——再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始论题和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过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4): 1-19.
[2] 蓝江. 技术封建主义假说及其悖谬——如何解读塞德里克·杜朗的《技术封建主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11.
[3] 魏小萍. 马克思批判性研究思路中的问题意识及其思考的系统性[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1): 1-10.
[4] 吴宏政.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新文化生命体建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3): 1-9.
[5] 周文, 代红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再讨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6): 1-13.
[6] 韩喜平. 中国农村发展难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答[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6): 1-6.
[7] 王雨辰.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反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1-9.
[8] 谭培文, 谌尧. 辩证认识资本的文明作用及当代价值[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3): 1-9.
[9] 章衎.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资本概念的矛盾特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1): 11-19.
[10] 王卫华. 超越资本逻辑的“三条路径”之哲学审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42-52.
[11] 杨兴凤. 马克思的时间范畴谱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4): 21-27.
[12] 张翠, 刘玉娟. 马克思公共性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64-69.
[13] 曲轩.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美好生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2): 37-43.
[14] 陈水勇. 论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48-52.
[15] 李晔, 苗青. 马克思伦理思想与道德相对主义问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33-4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叶林, 卢玮. 把关系带回契约:老旧小区长效治理的现实逻辑——基于成都市信托制物业的探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4): 29 -39 .
[2] 王雨辰. 论生态文明理论的文化维度[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1 -8 .
[3] 孔明安. 生命政治视域中的资本权力问题新探——兼论数智时代的生命政治新异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9 -17 .
[4] 吴继飞, 杨世信. 中国式现代化“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29 -40 .
[5] 龙雪岗, 王建华. 行动者的历史——关于渐进制度变迁理论的审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41 -51 .
[6] 张娇, 孙来斌. 列宁关于执政党文化建设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52 -60 .
[7] 李燕凌, 沈伟樟. 数字化赋能大县域敏捷治理转型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61 -68 .
[8] 郑志峰, 陈静. 生成式人工智能标识义务的主体界定与适用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69 -78 .
[9] 林丽, 于君博. 公民数字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79 -89 .
[10] 张雪帆, 颜海娜, 王露寒. 虚拟流水线管理者:屏幕官僚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角色重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90 -104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