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Vol. 55 ›› Issue (1): 31-43.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9.01.005
刘凤娟1, 李恭胜2
LIU Feng-juan, LI Gong-sheng
摘要: 康德的历史观不仅带有其批判哲学的显著先验特征,更具有辩证性和实践性内涵;后者缓和了其批判哲学的“形而上学”特质,揭开了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思维的序幕。康德历史哲学可以从时间性本质、辩证性内核、实践性归宿三个角度来建构。其时间性微观上在于人的特殊经验性行动所占据的连续时间段,宏观上则在于一切这样的经验现象和连续时间段构成的时间整体或世界整体。其辩证性主要表现在人性的非社会的社会性上,康德的人性概念自身具有内在矛盾性,这正是其历史发展观中人性和道德的发展完善的根本动力。其历史哲学的实践性归宿必须从政治共同体和伦理共同体两个角度去思考,并且政治共同体或永久和平状态有赖于道德的政治家自觉履行其法权义务;道德(哲学)和政治的这种相容性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问题意识与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
[1] Yirmiyahu Yovel, Kant and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2] Paul Guyer. Kant[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second edition, 2014. [3]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M]. 李秋零,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5] 刘凤娟.康德时间观的三个维度[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9):112-117. [6]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关文运,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7] 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 Thomas Sturm. What did Kant mean by and why did he adopt a cosmopolitan point of view in history?[C]. Open Anthropology Cooperative Press, Working Papers Series #12,2011. [9]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高修娟,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10] 卡西尔.康德历史哲学的基础[J]. 吴国源,译. 世界哲学,2006(3):73-76. [11]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M]. 李秋零,等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 李秋零,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 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14] 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5] 俞吾金.从康德的“理性恨”到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J]. 哲学研究,2010(8):70-76. [16] 李秋零.从康德的“自然意图”到黑格尔的“理性狡计”——德国古典历史哲学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5):62-68. [17]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8] Kristi E. Sweet. Kant on Practical Life: From Duty to Histor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
[1] | 谭培文, 谌尧. 辩证认识资本的文明作用及当代价值[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3): 1-9. |
[2] | 谢登斌, 段苏颖, 谢婷.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运行机制及实践规制的建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1): 87-94. |
[3] | 莫炳坤. 新时代社会平衡的辩证认识与实现机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6): 11-18. |
[4] | 王卫华. 超越资本逻辑的“三条路径”之哲学审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42-52. |
[5] | 杨兴凤. 马克思的时间范畴谱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4): 21-27. |
[6] | 姜添辉. 评论同类型主义:新自由主义构成的制度化脉络以及教师专业实践坐标[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4): 66-74. |
[7] | 陈水勇. 论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48-52. |
[8] | 丁红旗. 论《文选》读习的兴盛在中唐时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118-127. |
[9] | 张明. 图绘实践概念的中国之旅:从马克思到毛泽东[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47-53. |
[10] | 韩步江. 毛泽东实践哲学思想内在多元维度的解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54-59. |
[11] | 贾佳. “道德运气”问题与道德哲学的当代发展——基于伯纳德·威廉斯的批判性立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43-48. |
[12] | 杨鑫. 教师实践知识生成的行动-反思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112-120. |
[13] | 刘吉发, 何梦焕. 习近平生态政治观的多维透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1): 29-34. |
[14] | 李坤凤. 内在驱动·实践强化·信仰提升 ——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三重机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1): 56-60. |
[15] | 玉素萍, 林春逸. 共享发展的发展伦理意蕴及实践[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38-42.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