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 Vol. 56 ›› Issue (5): 59-68.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0.05.005
吴晓林1, 岳庆磊2
WU Xiao-lin1, YUE Qing-lei2
摘要: 在新冠疫情期间,全国高校大规模应用在线教学方式。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并结合全国4 111份网络问卷和访谈,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效果与原因得到实证和理论分析。研究表明:85.36%的学生对在线教学基本满意或满意,但是,在线教学存在平台数量多且功能缺失、教学方式单一、互动质量不高以及评价反馈尚未有效实现等问题。究其原因,技术平台建构不足,教学主体与内容识别不畅,在线教学情境建构缺失和师生交互作用不佳等,影响了在线教学效果。要加强技术赋能,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构建双向联动的教学机制,促进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构建教育教学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
[1] 李逢庆,赵建民.教学信息化:一场走向在线教育的革命?[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5):67-71. [2] Gilly Salmon. E-moderating: the key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line[J].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2012, 49(5):233-234. [3] David H Jonassen, Kyle L Peck, Brent G Wilson.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M]. Merrill: Merrill Publisher, 1998. [4] 汪存友.对在线教学视频中讲解字幕有用性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5(12):61-66. [5] 刘杰, 万勤, 舒杭,等. 体感交互技术支持的“CLP模式”研究——以“运动障碍评估与训练”课程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 2017(9):67-72. [6] 沈欣忆,胡雯璟,Daniel Hickey.提升在线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的策略探究及有效性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2):21-28. [7] 钟志贤,杨蕾.论在线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1):30-34. [8] Schrum, Lynne. Online Courses: What Have We Learned?[C].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Birmingham, UK, 1995:11. [9] 马婧,韩锡斌,周潜,程建钢.基于学习分析的高校师生在线教学群体行为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2):13-18. [10] 牟蕾,张军,万小朋.发挥在线开放课程效能 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6):54-55. [11] Kanuka, H, & Anderson, T. Online social interchange, discord,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998, 13(1): 57-74. [12] 强胜.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J].中国大学教学,2019(11):29-32. [13] 刘振天.一次成功的冲浪:应急性在线教学启思[J].中国高教研究,2020(4):7-11. [14] 薛成龙,李文.国外三所大学线上教学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20(4):12-17. [15] 李爽,钟瑶,喻忱,等.基于行为序列分析对在线学习参与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7(3):88-95. [16] 穆肃,王孝金.参与和投入而非肤浅和简单——在线学习中的深层次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19(2):17-25+92-93. [17] 杨晓宏,周海军,周效章,郝照,董晓辉.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2):67-74. [18] 曹梅,朱晓悦.在线课程设计的建构主义范式诠释——美国BrainPOP在线课程的案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12):57-63. [19] Ausubel, D P.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1968. [20] Bruner, J S.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M]. Cambridge M 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21] George W Gagnon & Michelle Collay. Designing for Learning: Six E elements in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M]. California: Corw in Press, 2001. [22] 孙越.技术本质主义与技术建构主义的分野与融合[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5):48-53. [23] 张务农.论“在场的参与”作为在线教学的伦理尺度——基于对伯格曼现象学技术哲学立场的审视[J].中国远程教育,2018(2):27-36. |
[1] | 桑新民. 后疫情时代:探究返璞归真的教育创新系统工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45-58. |
[2] | 胡小勇, 易锡添. 新冠疫情影响中小学在线教研的发展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69-77. |
[3] | 沈书生. 顺应新常态:构建适应性学习空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88-96. |
[4] | 叶宝林. 开放大学教师教研共同体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5): 97-104.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