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Vol. 60 ›› Issue (1): 21-31.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1.003
臧雷振1,2, 张冰倩3, 刘超1
ZANG Lei-zhen1,2, ZHANG Bing-qian3, LIU Chao1
摘要: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s)发展是科技革命和产业进步的重要表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1990—2019年158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面板数据,探索ICTs和国家减贫的影响机理,进而从包容性视角出发分析ICTs发展对推动社会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ICTs发展显著降低一国的绝对贫困和相对多维贫困,且减贫的边际效应具有U型特征。同时,ICTs对国家减贫的边际贡献在不同区域呈现差异化特征,并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递减。ICTs借助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收入分配两条路径影响国家贫困治理,说明在兼顾效率和公平、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基础上,ICTs进步最终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的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 F627;F113.9
[1]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Beyond income, beyond averages, beyond today: inequalities in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R]. New York: UNDP,2019. [2] Alimi A S, Okunade S O. Financial inclusion, ICTs diffus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evidence from Sub-Sahara African countries[J]. As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20, 1(2): 139-152. [3] 殷俊,刘一伟.互联网使用对农户贫困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2):146-156. [4] Sujarwoto S, Tampubolon G. Spatial inequality and the internet divide in Indonesia 2010—2012[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16, 40(7): 602-616. [5] 范永忠,范龙昌.包容性增长理念及现实意义[J].理论与改革,2010(6):85-86. [6] 王翼,王岩.“包容性发展”: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5):89-94. [7] 李小云,季岚岚.国际减贫视角下的中国扶贫——贫困治理的相关经验[J].国外社会科学,2020(6):46-56. [8] 王利清.中国不平等的消解有赖于共享式增长[J].前沿,2009(12):71-73. [9] 蔡荣鑫.“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J].经济学家,2009(1):102-104. [10] 刘培林,钱滔,黄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8):117-129. [11] 李实.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2021(11):4-13. [12] 郁建兴,任杰.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政策议程[J].政治学研究,2021(3):13-25. [13] 汝绪华.包容性增长:内涵、结构及功能[J].学术界,2011(1):13-20. [14] 张鹰.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创新理论探索——基于新技术经济时代视角[J].经济问题,2015(2):19-24. [15] 文雁兵.包容性增长减贫策略研究[J].经济学家,2015(4):82-90. [16] 臧雷振,张冰倩.信息赋权能力提升如何促进减贫——基于宏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22(2):138-150. [17] Zang L, Xiong F, Gao Y. Reversing the U: new evidence on the internet and democracy relationship[J].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2019, 37(3): 295-314. [18] 罗廷锦,茶洪旺.“数字鸿沟”与反贫困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8(2):11-18. [19] 刘大伟.教育是否有助于打通贫困治理的“任督二脉”——城乡差异视角下教育扶贫的路径与效果[J].教育与经济,2020(6):12-21. [20] 陈绍华,王燕,王威,等.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贫困的减少——1990—1999年的趋势研究[J].财经研究,2001(9):3-11. [21] Ravallion M. Growth and poverty: evidenc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1980s[J]. Economics Letters, 1995, 48(3-4): 411-417. [22] 王中华,岳希明.收入增长、收入差距与农村减贫[J].中国工业经济,2021(9):25-42. [23] 罗良清,平卫英.中国贫困动态变化分解:1991~2015年[J].管理世界,2020(2):27-40. [24] 李小云,于乐荣,齐顾波.2000~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对贫困减少的作用:一个全国和分区域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4):4-11. [25] 蔡跃洲,张钧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J].经济研究,2015(12):100-114. [26] 郭美晨,杜传忠.ICT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机理与效应分析[J].统计研究,2019(3):3-16. [27] Czernich N, Falck O, Kretschmer T, et al. Broadband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11, 121(552): 505-532. [28] 罗良清,平卫英.中国贫困动态变化分解:1991~2015年[J].管理世界,2020(2):27-40. [29] 刘一伟,汪润泉.收入差距、社会资本与居民贫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9):75-92. [30] 王中华,岳希明.收入增长、收入差距与农村减贫[J].中国工业经济,2021(9):25-42. [31] 李雅楠,谢倩芸.互联网使用与工资收入差距——基于CHNS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7):87-100. [32] 程名望,张家平.互联网普及与城乡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9(2):19-41. [33] 王小华,程琳.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机遇还是鸿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27-146. [34] 刘凯,王卓祺.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贫困面貌的演变——概念、测量与时空比较[J].社会保障研究,2023(2):95-111. [35] 吕普生,陈子旋.如何识别相对贫困:海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前沿动态[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1):79-90. [36] 雷云,赵喻杰.以教育看待贫困——中国教育扶贫理论建构及未来路向[J].教育研究,2021(12):120-130. [37] 葛林芳,吴云勇.城镇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了吗?——来自CFPS2018的证据[J].北京社会科学,2020(11):12-25. [38] 平卫英,罗良清,张波.我国就业扶贫的现实基础、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J].管理世界,2021(7):32-43. [39] 侯建明,周文剑.共同富裕进程中我国老年相对贫困治理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2(12):37-41. [40] 汪红驹,张馨羽.化解“三重压力”,促进经济发展质量与增长速度共同提升[J].财贸经济,2023(1):30-50. [41] 张新洁,温凤荣,张务伟,等.数字普惠金融增收减贫效应——基于山东省17地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决策,2022(9):1-19. [42] 赵浩鑫,唐根年,洪晨翔.农村互联网发展的减贫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19):96-99. [43] 何宗樾,张勋,万广华.数字金融、数字鸿沟与多维贫困[J].统计研究,2020(10):79-89. [44] 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6): 1173. [45] MacKinnon D P, Lockwood C M, Hoffman J M, et al. A comparison of methods to test mediation and other intervening variable effects[J]. Psychological Methods, 2002, 7(1): 83. [46] 臧秀玲,康乐.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德治的实现机制与治理效能——以浙江省H村“功德银行”为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2):48-57. [47] 向超,包丽平,王小华.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理论关照、政策检视与实践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20-1325. [48] 孙玉栋,王宣桦.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价值、现实挑战与政策因应[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1):112-120. |
[1] | 杨志远, 徐昊. 全球价值链位置、劳动力技能差别与劳动者收入差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97-109. |
[2] | 申俊喜, 汪磊. 共同富裕背景下收入分配、消费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2): 136-154. |
[3] | 汤学兵, 韦开成. 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95-109. |
[4] | 韩喜平, 何况. 分配制度变革何以推动共同富裕现代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1-9. |
[5] | 田正, 李鑫. 双循环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130-142. |
[6] | 韩莹莹, 蔡丽容, 李蓓.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线测度——基于中国劳动力调查数据库的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51-59. |
[7] | 刘上琼. 逃离“贫困陷阱”:“海丝之路”沿线国家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印度为中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62-69. |
[8] | 谢廷宇, 叶存军. 金融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耦合性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5): 34-41. |
[9] | 于世海, 刘宏楠, 彭健. FDI对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5): 42-49. |
[10] | 宋才发, 彭振.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路径抉择及法治保障探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22-27. |
[11] | 岳雪莲, 刘冬媛. 西南民族地区人口职业素质与城镇就业的相关性分析——来自桂滇黔的省际面板数据检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122-126. |
[12] | 孙兵. 人口、盛世与民生——对于清前期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6): 154-159. |
[13] | 农汉康. “两免一补”:背景、历程与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2): 115-123.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