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Vol. 55 ›› Issue (3): 47-53.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9.03.006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络直播平台中主体的建构与消解

吴静, 俞梦   

  1.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 收稿日期:2019-01-20 出版日期:2019-05-25 发布日期:2019-07-12
  • 作者简介:吴静(1978- ),女,汉族,安徽铜陵人,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 基金资助: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共享理念的哲学解读”(2018B21714)

On Construction and Resolution of Subjects in Webcast Platform

WU Jing, YU Meng   

  1. School of Marxism,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 China
  • Received:2019-01-20 Online:2019-05-25 Published:2019-07-12

摘要: 网络直播平台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传统时代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建立了新的交往空间,颠覆了传统时代的交往模式,塑造了新的主体形态,个体的多重身份合法化,主体实现了自我建构与解构。但在现实与虚拟交互的生活环境中,在物质欲望和消费主义盛行的氛围下,主体的真实身份感不断被模糊,主体的消费和表演行为不断被符号化。对新媒体技术下的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实践关系进行合理反思,保证社会化进程中主体多元有效的自我建构。

关键词: 网络直播, 主体, 空间, 建构

Abstract: Webcast platform has created new space for communication after its breaking the limits of time and space that haunt the traditional models; it has shaped new subject forms as it completely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models. Multiple identities of individual, therefore, become legalized and the self-construction and self-de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are realized.However, the true identity of the subject is constantly blurred, and his/her consuming and performing are continuously symbolized 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reality and virtual environment featured by material desire and consumerism. A reasonable reflection, therefore, on the contact between different subjects under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could ensure the effective self-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Key words: webcast, subject, spac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 B03
[1] 黑格尔.小逻辑[M]. 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刘怀玉.《空间的生产》的空间历史唯物主义观[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1):61-69.
[3]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 吴静. 资本的魔力[N]. 社会科学报,2017-10-12(008).
[7] 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8] 马可·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 汤学兵, 张岩. 基于DPSIR模型的中国省际环境质量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4): 60-83.
[2] 刘慧姝. 释放想象与社会变革——论玛辛·格琳的艺术-审美教育思想[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59-67.
[3] 郭彩霞. 论列斐伏尔对资本主义空间矛盾性的批判[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54-63.
[4] 伍先福. 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246个城市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3): 88-101.
[5] 胡莹. 论东巴古籍文献保护主体及其整合[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5): 1-7.
[6] 赫曦滢.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语境中的当代城市权利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31-36.
[7] 李健. 巴迪欧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从激进政治哲学的角度谈起[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37-41.
[8] 廉超, 林春逸, 姚辉. 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间产业分工及空间经济联系的特征和机理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51-61.
[9] 陈国华, 宁常郁. 台湾主体意识建构对台湾青年的影响及其对大陆高校开展两岸交流的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1): 49-55.
[10] 王春华, 易连云. 儿童主体化: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1): 61-64.
[11] 刘铁群. 文学研究与公共视野——从新西南剧展看文学研究介入现实的可能及意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78-81.
[12] 杨瑷华. 证券内幕交易罪犯罪主体的证明方式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35-41.
[13] 何广寿.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哲学意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25-30.
[14] 肖百容. 论林语堂小说的行踪叙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3): 51-56.
[15] 黄大军. 马克思实践空间观的美学维度及其人学面向——兼论马恩著作中的城市批判理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6): 42-4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2] 李冰, 陈姝瑾. 《郑氏家仪》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1 -17 .
[3]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4]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5] 张乾元, 朱倩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1 -36 .
[6]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7] 瞿久淞, 靳书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2 -47 .
[8]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 -54 .
[9] 李潇. 完善我国人格权立法的再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55 -60 .
[10] 赛铮. 论保险公司破产是偏颇性清偿行为撤销之例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1 -66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