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Vol. 55 ›› Issue (4): 75-82.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9.04.010

• 教育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跨文化场景调查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及其解决——基于文化敏感性的视角

国建文,苏德   

  1.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 出版日期:2019-07-25 发布日期:2019-07-25
  • 作者简介:国建文,男,蒙古族,河北承德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苏德,男,蒙古族,内蒙古锡林郭勒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学、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民族教育史、跨文化心理。

Ethical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Cross-cultural Scene Investigation: A Perspective Based on Cultural Sensitivity

GUO Jian-wen, SU De   

  1. School of Educatio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 Online:2019-07-25 Published:2019-07-25

摘要: 关注跨文化场景调查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有利于奠定跨文化场景调查研究“合理性”展开的基础,推动跨文化场景调查研究的“有序性”进程,保证调查研究成果的“价值性”证成。然而,现实情形中,传统“文化盲点式”的教育调查,使得调查预设阶段缺乏道德反思,调查过程中主体间道德行为错位,调查成果利益配置偏差等伦理问题不断凸显。基于文化敏感性视角,探询适用于跨文化场景调查的伦理规范体系,寻求调查研究主体间道德行为的共识,依据“共同善”的标准对调查成果进行道德评价,可以在困境中推动跨文化场景调查研究的进程,从而助推跨文化场景调查研究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 跨文化场景, 调查, 伦理, 文化敏感性

Abstract: An attention to ethical issues in inter-cultural scenario investigation is conducive to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its “rationality”, promoting its “orderly” process, and ensuring the “value” of research results. However, in reality,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survey of “culturally blind spot” renders the presupposition stage lack of moral reflection, the misplacement of moral behavior among the subjects in the investigation process, and the deviation of benefit allocation of the survey results. Through exploring the ethical norm system, seeking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moral behavior among the subjects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nd evaluating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 of “common good”, the process of inter-cultural scen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difficult situ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nsitivity, can be promoted, thus enhancing the realization of its value.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scene, survey, ethics, cultural sensitivity

中图分类号: 

  • G40-032
[1] 苏德.民族教育质性研究方法、理论、策略与实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74.
[2] 郭圣茂,杜天真,赖晓莲,翟明普.教育研究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初探[J].教育探索,2006(6):62-63.
[3] 孙振东.从实求知:民族教育田野研究的方法论原则[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56-60.
[4] 袁同凯,田振江.做教育民族志:经历、困惑与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14,25(5):10-16.
[5] 文雯.英国教育研究伦理的规范和实践及对我国教育研究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38(8):87-91.
[6] 黄光雄,简茂蔡.教育研究方法[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1:88.
[7] Moghtader,Bruce.Foucaultand Educational Ethics[M].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5:76.
[8]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9] Sahlberg,P.Education policies for raising student learning :The Finnish approach[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2007(2):147-171.
[10] 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9.
[11] 程红艳.文化敏感性教学:理解“外来者”、“少数人”和“沉默者”[J].南京社会科学,2013(3):113-119.
[12] 宋文生.论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伦理问题[J].学术论坛,2014(5):125-128.
[13] [美]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是好[M].朱慧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14] 王海明.新伦理学(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18.
[15] 王正平,郑百伟.教育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19.
[16] 刘小枫.施特劳斯的路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8.
[17] [美]罗伯特·诺齐克.合理性的本质[M].葛四友,陈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3.
[18] 范俊军,马海布吉.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田野调查记录的伦理问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0-75.
[19]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 高娟.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口号的伦理启蒙意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5): 26-32.
[2] 孙杨杨. 可能—不可能的激进伦理—政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1): 44-54.
[3] 李晔, 苗青. 马克思伦理思想与道德相对主义问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6): 33-40.
[4] 贾佳. “道德运气”问题与道德哲学的当代发展——基于伯纳德·威廉斯的批判性立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4): 43-48.
[5] 谢芳. 自然之生与宽之于公:王船山自由经济思想侧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31-37.
[6] 玉素萍, 林春逸. 共享发展的发展伦理意蕴及实践[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6): 38-42.
[7] 李玉雄, 林春逸. 当代社会治理的伦理向度——再读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31-35.
[8] 任俊. 共同体、权利和正义——沃尔泽的战争伦理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5): 96-101.
[9] 崔诣晨. 主观幸福感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路[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5): 110-114.
[10] 丁来先. 人文理念与当代社会的伦理重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1(2): 49-5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延斌, 王伟. 传统家礼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 -10 .
[2] 朱莉涛. 《茗洲吴氏家典》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8 -24 .
[3] 周良书, 郭文杰. 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25 -30 .
[4] 潘瑾菁. 习近平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37 -41 .
[5] 李潇. 完善我国人格权立法的再思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55 -60 .
[6] 温锁林. 汉语中的非量化名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67 -75 .
[7] 李红惠. 大学青年教师参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项目现状调查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20 -125 .
[8] 熊素玲. 论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126 -130 .
[9] 谭培文, 吴全兰. 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研究——以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24 -30 .
[10] 赫曦滢.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语境中的当代城市权利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2): 31 -36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