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3): 114-127.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3.010

• 经济与管理 • 上一篇    下一篇

数字素养对农户绿色行为的影响

马捷, 宋一鸣   

  1. 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 收稿日期:2024-12-15 发布日期:2025-05-07
  • 作者简介:马捷,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复杂性与区域治理、区域可持续发展。

The Impact of Digital Literacy on Farmers’ Green Behaviors

MA Jie, SONG Yi-ming   

  1.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 Received:2024-12-15 Published:2025-05-07

摘要: 乡村振兴是国家重要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入网门槛的大幅度降低,数字素养成为促进农户生产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素养。选取数字素养为核心解释变量,研究其与农户绿色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基于CLES2020数据,采用二元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不同程度下农户的数字素养对其绿色行为影响不同;程度加深对用户绿色行为影响的程度递增。(2)当数字素养较高时,数字素养对农户从事绿色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3)心理认知在数字素养与农户绿色行为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当将心理认知作为中介变量时,数字素养仍然对农户绿色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相关结论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 数字素养, 农户绿色行为, 二元probit模型, 乡村振兴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become a critical national issue.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as one of its components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an easier access to the network, digital literac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quality to promote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standards of farmers. Therefore, digital literacy is selected as the core explanatory variable to study its relationship with farmers’ green behaviors. Based on the CLES2020 data, this paper adopts the binary Probit Model for empirical analysis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impact of farmers’ digital literacy on green behaviors varie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literacy, with the effect intensifying as literacy improves; (2) When digital literacy is high, it significantly promotes farmers’ engagement in green behavior; (3)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acts as a mediating variable between digital literacy and green behaviors, and even when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is included as a mediator, digital literacy maintain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green behaviors. These findings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for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in China.

Key words: digital literacy, farmer’s green behaviors, Binary Probit model, rural revit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  F203

[1] 罗震东,项婧怡.移动互联网时代新乡村发展与乡村振兴路径[J].城市规划,2019(10):29-36.
[2] 张世虎,顾海英.信息渠道变革引致乡村居民多样化高质量就业的逻辑[J].劳动经济研究,2020(4):121-144.
[3] 陶建杰,尹子伊.数字乡村背景下农村居民数字化渠道选择[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33-42.
[4] 张辰姊,温继文,李道亮,等.基于对应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农户信息渠道选择研究[J].情报科学,2015(12):90-93.
[5] 童兵.新闻学:在建设与服务“三农”中发展[J].新闻与写作,2019(5):61-63.
[6] 杨江华,杨思宇.中国公民数字素养的概念测量与特征差异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9):57-71,127.
[7] 华钰文,陈雅,王锰,等.我国东部乡村用户对数字素养教育参与意愿研究——以江苏省Z市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23(15):56-66.
[8] 武小龙,王涵.农民数字素养:框架体系、驱动效应及培育路径——一个胜任素质理论的分析视角[J].电子政务,2023(8):105-119.
[9] 韩正彪,林延胜.农民日常生活信息搜寻行为调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3):41-51.
[10] 李舒欣,赵宇翔.新媒体环境下数字移民的媒介素养探索:基于智能手机应用的扎根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6(17):94-102.
[11] 张小有,王绮雯,万梦书.生态文明视角信息渠道与规模农户低碳技术应用选择——基于江西的调研数据[J].江苏农业科学,2019(6):315-320.
[12] 曾亿武,宋逸香,林夏珍,等.中国数字乡村建设若干问题刍议[J].中国农村经济,2021(4):21-35.
[13] 蒋培.乡村环境治理智能化的逻辑审思——以垃圾分类智能管理为例[J].学术交流,2022(6):147-158.
[14] 黄森慰,唐丹,郑逸芳.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7(3):55-60.
[15] 杨文杰,巩前文.农村绿色发展中农户认知对行为响应的影响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40-48,176.
[16] 董杰,尹希果,张宽,等.“厕所革命”与农村未成年人健康:微观证据及作用机制[J].农业技术经济,2022(7):128-144.
[17] 唐林,罗小锋,张俊飚.社会监督、群体认同与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基于面子观念的中介和调节作用[J].中国农村观察,2019(2):18-33.
[18] 任重,陈英华.农户生活废弃物处置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10):82-87.
[19] 虞祎,张晖,胡浩.排污补贴视角下的养殖户环保投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沪、苏、浙生猪养殖户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159-163.
[20] 杜姣.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政府责任泛化困境的生成逻辑及破解路径——推进农村厕所改造的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3(2):168-184.
[21] 孙旭友.“互联网+”垃圾分类的乡村实践——浙江省X镇个案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7-44,111.
[22] 郑方辉,王佳兴,黄蓝.乡村振兴:政府绩效目标、农民获得感与基层治理模式选择——以G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21(10):57-64.
[23] 于法稳,于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及对策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19(3):6-17.
[24] 李天龙,姜春云.信息素养对高素质农民乡村数字治理参与的影响机制——来自西北地区1280位高素质农民的经验证据[J].电子政务,2022(6):86-98.
[25] 朱鹏,郑军,张明月,等.参加合作社能否促进粮农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基于内生动力和外部约束视角[J].世界农业,2022(11):71-82.
[26] 刘子涵,辛贤,吕之望.互联网农业信息获取促进了农户土地流转吗[J].农业技术经济,2021(2):100-111.
[27] Kang W,Wang Y .China digital governance development review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IJPADA),2018,5(3):92-106.
[28] 沈费伟,袁欢.大数据时代的数字乡村治理:实践逻辑与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2020(10):80-88.
[29] 朱强,卢文辉,吴亚平,等.新时代面向信息资源保障的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调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2(15):23-33.
[30] 韩韶君.假定媒体影响下的居民生态环境行为采纳研究——基于上海市民垃圾分类的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14-123.
[31] Nisbet C M.Communicating climate change: why frames matter for public engagement[J].Environment:Science and Polic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9,51(2):12-23.
[32] 朱红根,单慧,沈煜,等.数字素养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及行为的影响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5-53.
[33] 佟孟华,郭娜娜,李剑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效应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3(8):55-70.
[34] 吴金红,陈强,鞠秀芳.用户参与大数据众包活动的意愿和影响因素探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4(3):74-79.
[35] 杨冬梅,单希政,陈红.数字政府建设的三重向度[J].行政论坛,2021(6):87-93.
[36] 薛洲,曹光乔.农户采纳信息服务意愿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0-70.
[37] 彭代彦,李亚诚,李昌齐.互联网使用对环保态度和环保素养的影响研究[J].财经科学,2019(8):97-109.
[38] 单德朋,张永奇,王英.农户数字素养、财产性收入与共同富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43-153.
[39] 丁波.数字治理:数字乡村下村庄治理新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9-15.
[40] 唐要家,陈燕.数字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6):106-120.
[41] 陶志梅,苏璐丹.政府开放数据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自我效能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J].管理学刊,2022(6):112-127.
[42] Wang J, Liu C, Cai Z. Digital literacy and subjective happiness of low-income groups: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2,13:1045187.
[43] Liu A,Osewe M,Wang H, et al.Rural resident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waste classification behavior in Jiangsu, China: an empirical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Environment Research Public Health, 2020, 17(23):8928.
[44] 郭清卉,李世平,南灵.环境素养视角下的农户亲环境行为[J].资源科学,2020(5):856-869.
[45] 胡荣,庄思薇.媒介使用对中国城乡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J].东南学术,2017(1):94-111.
[46] 林建鹏,吕汶鑫.互联网使用能否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基于信息偏好与把关机制的类型学分析[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3(3):36-53.
[1] 张林, 王龙基, 王燕霞. 数字金融使用何以影响农户创业——来自中西部地区1 525户农户的微观证据[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2): 121-143.
[2] 陈桂生, 吴合庆.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逻辑理路及其推进机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1): 46-57.
[3] 王伟新, 王晨光, 殷徐康. 回不去的家乡:数字经济发展、就业质量与农民工返乡意愿[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6): 30-45.
[4] 张怀承, 黄文胜.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之现实诉求及实践载体[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5): 23-33.
[5] 戴思源, 李珍珍. 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会增加个人的信息隐私忧虑吗?——基于保护意识和技术信任的中介效应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4): 46-57.
[6] 谢治菊, 许文朔. 从生活“解放”到空间“再生产”: 搬迁移民社会融入研究——以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6): 43-54.
[7] 叶敏, 董佳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景区型村庄:发展逻辑与治理困境——基于浙北W镇JL村发展经验的案例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59-71.
[8] 吕德文. 迈向城乡共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基于P县的田野发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21-32.
[9] 史传林, 温瑜. 制度距离视角下超大城市城郊村公共服务失灵及治理——以广州市D村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33-44.
[10] 唐斌, 梅畅. 枢纽脱嵌:农村政策试点中违法案件的行为特征与逻辑归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45-60.
[11] 傅承哲, 梁倩盈, 卢泳莉. 乡村振兴中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供给内容、实现机制与行为效应——基于行为公共政策的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5): 62-78.
[12] 刘志鹏. 跨区域政府间合作何以可能?——基于绩效目标差异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28-39.
[13] 韩喜平. 中国农村发展难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答[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6): 1-6.
[14] 张克俊, 付宗平, 李雪. 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基于政策关系二重性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6): 7-20.
[15] 孙邦金,边春慧.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功能再生与制度探索[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6): 54-6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蓝江. 技术封建主义假说及其悖谬——如何解读塞德里克·杜朗的《技术封建主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 -11 .
[2] 张哲, 王学俭. 新质生产力的伦理意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2 -22 .
[3] 周振超, 郭炜萍. 统筹协同下的随事而制: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实现逻辑——基于“枫桥式工作法”的扎根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23 -38 .
[4] 李智超, 于翔. 基层政府的组织结构何以“另起炉灶”?——以T镇政府的“工作线”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39 -50 .
[5] 王娟, 周琼, 张雅君, 王冲. 教育数字人应用:场景分析、风险审视与应对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51 -62 .
[6] 许锋华, 刘晓菲.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综合学习:基于研学旅行场域的理想图景[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63 -73 .
[7] 孙绍勇, 陈中斌. 新时代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时空建构及其优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74 -83 .
[8] 郭嵩, 陈毅文. 大学生孤独感和睡眠拖延的关系:错失焦虑和社交媒体依赖的链式中介作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84 -95 .
[9] 沈国兵. 中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行业产品进口韧性评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96 -113 .
[10] 阳镇, 陈彦霖. 信用城市建设能否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基于“国家信用示范城市”的准自然实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28 -145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