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5): 61-68.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5.007
李燕凌1,2, 沈伟樟1
LI Yan-ling1,2, SHEN Wei-zhang1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县域作为重要的治理单元,数字技术能否推动县域实现传统治理向敏捷治理的转型?参考奥斯特罗姆等学者提出的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和“结构—过程—功能”理论,构建数字化赋能县域敏捷治理转型分析框架:数字技术可以强化多元主体参与、搭建信息交互的平台载体,利于达成集体一致行动;可以推动流程再造、加速信息传递、实现多跨协同;可以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深入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数字化实践发现,应用数字技术能够有效推动县域治理模式从传统治理走向敏捷治理。未来要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社会格局,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县域敏捷治理体系稳定有序运转。
中图分类号: D630
[1] 胡贵仁.模糊应对、数字赋能与敏捷治理——超大城市风险防控的逻辑转向及困境超越[J].城市问题, 2022(9):87-94. [2] Luna A J H D O, Kruchten P, Pedrosa M L G D E, et al. State of the art of agile governance: a systematic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4,6(5):121-141. [3] 杨斌,马亮.数字技术驱动的敏捷治理缘何受阻:非正式制度视角下的案例研究[J].电子政务,2024(12):15-26. [4] Mergel I,Gong Y,Bertot J. Agile government: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8(2):291-298. [5] 薛澜,赵静.走向敏捷治理:新兴产业发展与监管模式探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9(8):28-34. [6] 任嵘嵘,齐佳丽,苏露阳.敏捷治理:一个新的管理变革——研究述评与展望[J].技术经济, 2021(8):133-144. [7] 容志,吴磊,李婕.公共价值趋动的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基于“两张网”运行的观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49-62. [8] 朱国伟,周妍池,刘银喜.敏捷治理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发展趋势与实现路径[J].电子政务, 2024(2):55-64. [9] 赵建国,芦彦清.数字化敏捷治理与城市形象建构进路——以淄博市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 2024(3):95-106. [10] 韩兆柱,申帅杰.敏捷治理:人工智能治理新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1):105-119,132. [11] 袁方成,魏玉欣.数字化转型何以助推敏捷治理?——以淮安“码”上议工程为分析对象[J].行政论坛, 2024(1):94-106. [12] 褚添有,朱仁森,李静怡.接点聚合与稳态运作:数字平台助推基层敏捷治理——以“云享乌镇”为研究对象[J].行政论坛, 2023(2):111-120. [13] 沈费伟,数字乡村敏捷治理的实践逻辑与优化路径[J].求实, 2022(5):96-108,112. [14] 于文轩.奔跑的大象:超特大城市的敏捷治理[J].学海, 2022(1):139-149. [15] 顾丽梅,宋晔琴.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的路径及其优化研究——基于上海市“一网统管”回应社情民意实践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23(6):6-14. [16] 孙志建,耿佳皓.公共管理敏捷革命:中国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交叉案例研究[J].电子政务, 2023(2):2-17. [17] Ostrom E. 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 an assess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M]. Cambridge, MA:Westview Press,2007. [18] Wang Y, Zhang M, Kang J. How does context affect self-governance? examining ostrom's design principles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mmons,2019,13(1):660-704. [19] [美]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金逊达,刘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0] 吴晓林.结构依然有效:迈向政治社会研究的“结构-过程”分析范式[J].政治学研究, 2017(2):96-108,128. [21] 张贤明.国家纵向治理体系现代化:结构、过程与功能[J].政治学研究,2021(6):63-74,176. [22] 龚维斌.应急管理的中国模式——基于结构、过程与功能的视角[J].社会学研究,2020(4):1-24,241. [23] 范瑞光,赵军锋.赋能共同富裕的数字政府治理:结构、过程与功能——基于浙江经验的考察[J].电子政务, 2023(1):100-109. [24] 张凌寒,于琳.从传统治理到敏捷治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范式革新[J].电子政务, 2023(9):2-13. [25] 王亚华,李星光.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制度分析与理论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22(8):132-144. [26] 李燕凌,苏健.数字赋能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的制度创新研究——基于动物疫情防治模式转变实践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23(10):140-148.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1). [28] 汪锦军,张振威.双重嵌入:“国家-社会”视角下内生性社会秩序的生成机制[J].社会科学文摘,2023(8):100-102. [29] 阳泉市人民政府网站数字赋能县域社会治理的山西平定实践[EB/OL].(2023-08-18)[2024-12-2].http://www.yq.gov.cn/ywdt/bwtt/202308/t20230818_1695860.shtml. [30] 李燕凌,陈梦雅.数字赋能如何促进乡村自主治理?——基于“映山红”计划的案例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65-74. [31] 广东汕尾:绘好“民情地图” 筑牢平安底线[N].光明日报, 2022-04-22(3). [32] 苏红键.数字城乡建设:通往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之路[J].电子政务, 2022(10):88-98. [33] 姚中秋,朱怀洋.政党中心主义现代化理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方法[J].政治学研究,2023(6):52-63,232. [34] 胡卫卫,陈建平,赵晓峰.技术赋能何以变成技术负能:“智能官僚主义”的生成及消解[J].电子政务,2021(4):58-67. |
[1] | 吴继飞, 杨世信. 中国式现代化“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29-40. |
[2] | 林丽, 于君博. 公民数字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79-89. |
[3] | 曹晓明, 徐诗婷. 新师范视域下高校虚拟教研室构建路径探析——以智能教育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4): 76-88. |
[4] | 周信杉, 尹春杰, 高金岭. 数字教材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及运作机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4): 89-99. |
[5] | 陈东, 刘俊哲, 赵春艳. 数字化转型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吗?——基于新兴古典超边际的分析与实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4): 100-121. |
[6] | 孙杰远, 杨小微, 徐冬青, 程亮, 游韵. 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式”笔谈[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2): 51-64. |
[7] | 张智, 高书国. 教育强国的理论创新与系统提升——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2): 65-74. |
[8] | 贾文斌, 胡雨佳, 张静, 肖二平. 具身认知视域下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路径与支持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1): 85-94. |
[9] | 马志强, 余承珂, 杨桂英. 数字基座赋能学校综合评价:问题挑战、评价体系与实践案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6): 73-86. |
[10] | 张一, 薛伟, 王婷. 数字化转型如何驱动中国高质量出口:机制和微观证据[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6): 121-138. |
[11] | 张俊生.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思想探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5): 11-22. |
[12] | 韩喜平, 杨羽川.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1-8. |
[13] | 袁磊, 刘美玲. 数字化助推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范围与成熟度探析——基于2010—2024年文献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77-87. |
[14] | 柳春, 余进韬, 龚星宇, 张一. 数字化转型如何助力绿色发展——基于企业绿色创新的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97-115. |
[15] | 张积家, 张姝玥. 论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116-132.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