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Vol. 57 ›› Issue (1): 124-135.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1.01.010

• 技术治理 • 上一篇    下一篇

城市环境协同治理的类型学分析——基于技术-目标的框架

易承志1, 吴云云2   

  1. 1.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
    2.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1620
  • 收稿日期:2020-10-15 发布日期:2021-03-26
  • 作者简介:易承志,男,湖南衡阳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治理。
  •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城市居民环境诉求的政府回应机制优化研究”(18BZZ061)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Urban Environment: A Technology-Objective-Based Framework

YI Cheng-zhi1, WU Yun-yun2   

  1. 1.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2.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620, China
  • Received:2020-10-15 Published:2021-03-26

摘要: 城市环境协同治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主要区分为目标和技术两个维度,由这两个维度构成的技术-目标框架在城市环境协同治理分析中具有突出的价值。根据技术-目标的双维指标,可以将城市环境协同治理区分为形式化治理、象征性治理、碎片化治理和精细化治理四种类型。提升城市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需要推进城市环境治理从形式化治理、象征性治理、碎片化治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变。城市环境协同治理的有效推进离不开目标协同和技术支持两个方面的条件。从技术-目标维度分析,提升城市环境协同治理的绩效需要强化整体性城市环境治理理念,优化城市环境协同治理主体结构,加强城市环境协同治理制度建设,并且促进城市环境协同治理技术创新。

关键词: 城市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治理技术, 技术治理, 类型学

Abstrac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urban environment is a systematic process, and it is carried out in terms of target and technology. The technology-target framework formed by the two dimensionsbears outstanding value in th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which, according to the two-dimensional index, falls into the four types namely formal, symbolic, fragmented and refined. To improveits performance, the transformation into refined governance is needed. And its effective promo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goal coordination and technical support. From the technology-target dimension analysis, it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overall urba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ncept, optimize the subject 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governance technology, technology governance, typology

中图分类号: 

  • D63
[1] 陈诗一,武英涛.环保税制改革与雾霾协同治理——基于治理边际成本的视角[J].学术月刊,2018,50(10):39-57+117.
[2] 陈桂生.环境治理悖论中的地方政府与公民社会:一个智猪博弈的模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85-93.
[3] 易承志,顾丽娜.优化城市公共安全体系[N].学习时报,2018-08-22(6).
[4]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9-03-01(10).
[5] 易承志,张开羽.当代中国环境治理中的网络式协同及其优化——以“零盟”为例[J].社会科学,2019(3):3-16.
[6]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7-03).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7/03/content_5303158.htm.
[7] 余敏江.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制度基础——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J].理论探讨,2013(2):13-17+2.
[8] 余敏江.中国特色城市环境治理的道路特质[J].探索,2019(1):59-69.
[9] 沈坤荣,金刚,方娴.环境规制引起了污染就近转移吗?[J].经济研究,2017,52(5):44-59.
[10] 唐亚林,钱坤.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经验及其优化对策——以上海“五违四必”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20(2):43-52.
[11] 郑巧,肖文涛.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08(7):48-53.
[12] 余敏江.论城市生态象征性治理的形成机理[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52-55.
[13] 刘天旭,范风华.象征性治理——对政府治理失灵的一个概括[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5):23-29+125.
[14] 余敏江.以环境精细化治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研究论纲[J].山东社会科学,2016(6):17-22.
[15] 易承志.跨界公共事务、区域合作共治与整体性治理[J].学术月刊,2017,49(11):67-78.
[16] 陈文.城市社会“碎片化治理”的生成机理与消解逻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3):54-63.
[17] 费广胜.治理共同体: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向选择——以碎片化治理为视角[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0(6):17-22.
[18] 韩志明.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治理——迈向复杂社会的治理转型[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1):107-114.
[19] 余敏江.环境精细化治理:何以必要与可能?[J].行政论坛,2018,25(6):116-122.
[20] 锁利铭,冯小东.数据驱动的城市精细化治理:特征、要素与系统耦合[J].公共管理学报,2018,15(4):17-26+150.
[21]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解放日报,2016-02-01(1).
[22] 耿秋萍.以绿色发展为引领 坚决打好上海污染防治攻坚战——访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局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委副主委寿子琪[J].环境保护,2018,46(6):25-28.
[23] 蒋卓庆.关于本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情况的报告——2016年9月12日在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EB/OL].(2016-11-02).上海人大,http://www.spcsc.sh.cn/n1939/n2440/n3334/u1ai135324.html.
[24] 曹磊.上海深化河长制落实湖长制 力争2020年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EB/OL].(2019-03-25).东方网,http://news.eastday.com/s/20190325/u1ai12362047.html.
[25] 王佳妮,曹磊.沪提前16个月实现“河长制”全覆盖 中心城区水质全面达标[EB/OL].(2017-11-14).东方网,http://sh.eastday.com/m/20171114/u1ai10997066.html.
[1] 易承志, 吴云云. 城市环境协同治理的类型学分析——基于技术-目标的框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24-135.
[2] 颜昌武, 杨郑媛. 什么是技术治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11-22.
[3] 韩志明, 雷叶飞. 技术治理的“变”与“常”——以南京市栖霞区“掌上云社区”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23-33.
[4] 袁方成, 李思航. 技术治理的风险及其演化逻辑——以农村精准扶贫为分析对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45-61.
[5] 吴晓林. 技术赋能与科层规制——技术治理中的政治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73-81.
[6] 樊中元. 通用量词跨类组合的强弱等级及其语义泛化层次的类型学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49-5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马亮. 四位一体的国家治理——制度优势何以转化为治理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 -12 .
[2] 吴晓林, 谢伊云. 强组织的低成本撬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效能转化的机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3 -21 .
[3] 刘建军. 论中国社区精神[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22 -42 .
[4] 韩志明. 灵活的适应性机制——基层协商民主的弥散化发展及其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43 -53 .
[5] 熊易寒, 曹一然. 空间再分配:   城乡接合部治理的政治学意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54 -66 .
[6] 袁方成, 王丹. 超越“诺斯悖论”:从制度性能到治理效能   ——以宅改为研究对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67 -81 .
[7] 马卫红. 以政社同构弥合制度距离:基层治理吹哨改革的效能转化机制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82 -93 .
[8] 杨华. “领导交办的事”:任务性质与政治激励——对基层单位人事激励机制的一项理解[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94 -110 .
[9] 孟天广, 王烨. 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理创新:地方创新与治理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11 -123 .
[10] 王炳权, 彭冲. 形式主义的组织学考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36 -147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