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Vol. 57 ›› Issue (6): 10-20.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1.06.002
卓越, 罗敏
ZHUO Yue, LUO Min
摘要: 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两个概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制度对治理效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制度决定了政策选择和治理行为;治理效能通过制度有效运行获得,并以制度优势外在体现出来;制度优势提高治理效能,治理效能又彰显制度优势。在新时代背景下,治理效能被赋予了系统性的中国特色和时代意蕴,治理效能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追求高质量的发展,以获得更大更多更好的社会效应为旨归。比较分析中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案例,说明了中国制度优势如何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以人民为中心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群众基础,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体现。
中图分类号:
[1] 卓越,罗敏.比较公共行政研究的发展机遇与路向[J].中国行政管理,2021(4):103-108. [2] 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04(2):71-76. [3] 卓越.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类型和方法[J].中国行政管理,2007(2):25-28. [4] Rotundo M, Sackett P R.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ask, citizenship and counterproductive performance to global ratings of job performance:A Policy-capturing approach[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87(1):66-80. [5]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earch of results: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actice[M].Paris:OECD Publication,1997. [6] 徐顽强.基层应急治理效能优化:赋权模式、内在机理与实现逻辑[J].求索,2021(1):130-140. [7] 杜楠,刘俊杰.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探究“中国之治”的有效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21(4):31-36. [8] 李景治.积极促进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J].理论与改革,2020(1):55-65. [9] [美]道格拉斯·C.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0] North D C, Thomas R P.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manorial system:A theoretical model[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71,31(4):777-803. [11] 季燕霞.论当代中国制度治理的效能发挥[J].中州学刊,2020(11):1-7. [12] 邹章华,王英.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进路[J].新疆社会科学,2020(5):1-10+170. [13] 岳奎,王心.制度优势何以转化为治理效能[J].甘肃社会科学,2021(1):200-207. [14] 马雪松,冯修青.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百年探索:历史视野、主要经验及治理效能[J].云南社会科学,2021(1):1-8+186. [15] 欧阳康,黄丽芬.体系构建与效能优化: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天津社会科学,2020(1):4-11. [16] 王佃利,洪扬.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的实践逻辑——基于“放管服”改革的分析[J].理论学刊,2020(2):34-42. [17] 李海青.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基于制度建设模式的思考[J].理论探索,2020(4):44-49. [18] 燕继荣.制度、政策与效能:国家治理探源——兼论中国制度优势及效能转化[J].政治学研究,2020(2):2-13+124. [19] 常锐.论国家治理中的“价值观先导”效能[J].社会科学战线,2021(3):248-253. [20] 臧秀玲,韩慧.确立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是加强党对制度建设领导的关键[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0(3):69-75. [21] 张明军,赵友华.制度成熟与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逻辑[J].学术月刊,2020(8):99-112+128. [22] 杨巧蓉.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共识向度[J].理论学刊,2021(1):86-94. [23] 马亮.四位一体的国家治理——制度优势何以转化为治理效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12. [24] 章文光.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探寻“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J].理论导报,2019(11):14-15. [25] 刘方亮.推进治理进程中应当把握和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社会科学研究,2020(1):60-68. [26] [美]加布里埃尔·A. 阿尔蒙德,[美]小G. 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7] Fukuyama F. The pandemic and political order:It takes a state[EB/OL].(2020-07-19)[2021-08-20].https://eng.majalla.com/node/95806/the-pandemic-and-political-order. [28] 徐国冲,陈泽鹏.意大利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原因分析[J].公共管理评论,2020(2):127-133. [29] 李凯旋.新冠肺炎疫情下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多重危机——意大利左翼学者访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4):150-156+204. [30]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2). [31] 雷晓欢.新冠肺炎疫情下国外左翼对资本主义的批判[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0(7):66-74+96. [32] 资言文.新冠肺炎疫情:透视新自由主义弊端的多棱镜[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2):174-180. [33] 刘波.意大利疫情数字的背后[J].人民论坛,2020(10):20-23. |
[1] | 王思琦, 王永杰. 公共服务满意度中的“期望失验”:一项调查实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5): 45-61. |
[2] | 原超, 赵勇. 规划国家:一个理解“中国之治”的概念性框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4): 68-82. |
[3] | 王印红, 李莉. 流动性社会背景下社区治理中的“单位”嵌入与融合——以Q高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64-73. |
[4] | 马亮. 四位一体的国家治理——制度优势何以转化为治理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12. |
[5] | 吴晓林, 谢伊云. 强组织的低成本撬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效能转化的机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3-21. |
[6] | 韩志明. 灵活的适应性机制——基层协商民主的弥散化发展及其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43-53. |
[7] | 韩志明. 灵活的适应性机制——基层协商民主的弥散化发展及其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43-53. |
[8] | 袁方成, 王丹. 超越“诺斯悖论”:从制度性能到治理效能 ——以宅改为研究对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67-81. |
[9] | 马卫红. 以政社同构弥合制度距离:基层治理吹哨改革的效能转化机制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82-93. |
[10] | 马卫红. 以政社同构弥合制度距离:基层治理吹哨改革的效能转化机制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82-93. |
[11] | 孟天广, 王烨. 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理创新:地方创新与治理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11-123. |
[12] | 孟天广, 王烨. 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理创新:地方创新与治理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11-123. |
[13] | 李永发. 定性比较分析:融合定性与定量思维的组态比较方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3): 89-110. |
[14] | 武力超, 黄奕婷, 丛姗, 陈丽玲. 金融发展与制造业绩效:基于78个国家的实证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2): 94-114. |
[15] | 黄海波. 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科学化——以高校内部的平衡发展为中心[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2): 115-120.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