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2, Vol. 58 ›› Issue (6): 43-54.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6.004
谢治菊1, 许文朔2
XIE Zhi-ju1, XU Wen-shuo2
摘要: 易地搬迁移民兼具“农民”与“市民”的特征,身份的双重性与搬迁方式的多元性使其社会融入问题更突出、过程更复杂、内容更广泛,因此,研究其社会融入问题更为迫切。易地搬迁让农户移居到“穿越式”空间,使其生计方式发生转变、交往方式得以延伸、管理方式产生变化,彻底实现了生活的“解放”。不过,搬迁后,农户也面临可持续生计保障难、社会关系网络重塑难、常规化治理资源不足等困境,产生“悬浮式”身份认同。由此,应从个体培育、家庭导引、社区协同和社会支持层面构建志智双扶长效机制,全方位激发搬迁农户的内生动力;应通过夯实经济基础、强化社区认同、重塑社区文化、加速社区融合等手段,实现搬迁农户经济空间、心理空间、服务空间、资源空间的“再生产”。
中图分类号:
[1] Crawford C. Towards a common approach to thinking about and measuring social inclusion[M].Roeher Institute,2003. [2] 王宏新,付甜,张文杰.中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演进特征[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3):48-53,129. [3] 姚炳华.开发建设库区,就近安置移民——浅谈三峡水库的移民问题[J].人民长江,1986(3):3-8,45. [4] 潘华,马伟华.移民的文化适应:宁夏吊庄移民的生育观念调适[J].南方人口,2008(2):50-56. [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4/06/c_1127295868.htm. [6] [美]迈克尔·M. 塞尼.移民·重建·发展——世界银行移民政策与经验研究[M].水库移民经济研究中心,译.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7] [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8] Small R, Lumley J, Yelland J. Cross-cultural experiences of maternal depression: associations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 for Vietnamese, Turkish and Filipino immigrant women in Victoria, Australia[J].Ethn Health,2003,8(3):189-206. [9] Hurtado A, Gurin P, Peng T. Social identities—A framework for studying the adaptations of immigrants and ethnics: the adaptations of Mexicans in the United States[J]. Social Problems,1994,35(41):129-151. [10] Beiser M, et al. Poverty, family process,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immigrant children in Canada[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2,92(2):220-227. [11] 王春光.政策执行与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1):108-117. [12] 宁静,殷浩栋,汪三贵.易地扶贫搬迁减少了贫困脆弱性吗?——基于8省16县易地扶贫搬迁准实验研究的PSM-DID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11):20-28. [13] 高聪颖,吴文琦,贺东航.扶贫搬迁安置区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9):91-97. [14] 付少平,赵晓峰.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移民生计空间再塑造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8-16,136. [15] 张娟.对三江源区藏族生态移民适应困境的思考——以果洛州扎陵湖乡生态移民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8-16,136. [16] 陆芳萍.征地农民“补偿安置”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 方静文.时空穿行——易地扶贫搬迁中的文化适应[J].贵州民族研究,2019(10):52-57. [18] 吕建兴,曾小溪,汪三贵.扶持政策、社会融入与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返迁意愿——基于5省10县530户易地扶贫搬迁的证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9-40,156. [19] Chambers R,Conway G.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M].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2. [20] 许丽萍.吉登斯生活政治范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1] 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2]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王铭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3] 渠鲲飞,左停.协同治理下的空间再造[J].中国农村观察,2019(2):134-144. [24] 谢治菊.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困境与对策建议[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5):112-127. [2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6] 王蒙.后搬迁时代易地扶贫搬迁如何实现长效减贫?——基于社区营造视角[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44-51. [27] 颜桂华.文化行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
[1] | 叶敏, 董佳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景区型村庄:发展逻辑与治理困境——基于浙北W镇JL村发展经验的案例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59-71. |
[2] | 吕德文. 迈向城乡共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基于P县的田野发现[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21-32. |
[3] | 史传林, 温瑜. 制度距离视角下超大城市城郊村公共服务失灵及治理——以广州市D村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33-44. |
[4] | 唐斌, 梅畅. 枢纽脱嵌:农村政策试点中违法案件的行为特征与逻辑归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45-60. |
[5] | 傅承哲, 梁倩盈, 卢泳莉. 乡村振兴中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供给内容、实现机制与行为效应——基于行为公共政策的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5): 62-78. |
[6] | 刘志鹏. 跨区域政府间合作何以可能?——基于绩效目标差异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28-39. |
[7] | 刘建军. 论中国社区精神[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22-42. |
[8] | 韩喜平. 中国农村发展难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答[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6): 1-6. |
[9] | 张克俊, 付宗平, 李雪. 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基于政策关系二重性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6(6): 7-20. |
[10] | 孙邦金,边春慧.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功能再生与制度探索[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6): 54-62. |
[11] | 李松有.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与超越——从权力与资源的关系视角考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5(2): 64-75. |
[12] | 邓世平. 乡村振兴:习近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4(3): 48-54. |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