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Vol. 61 ›› Issue (5): 165-175.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5.05.016

• 人文新探 •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传播生态变革与职业媒体主流身份的再确认

骆正林   

  1. 南京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 收稿日期:2024-01-20 出版日期:2025-09-05 发布日期:2025-09-18
  • 作者简介:骆正林,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闻理论、舆情学和网络空间治理。
  •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青少年网络舆情的大数据预警体系与引导机制研究(20&ZD012)”

Th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News Communication and the Reconfirma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ntity of Professional Media

LUO Zheng-lin   

  1.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 Received:2024-01-20 Online:2025-09-05 Published:2025-09-18

摘要: 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新闻传播生态,新闻传播的底层逻辑发生了重大变化:新闻职业的边界被打开,职业新闻的神圣性受到挑战,新闻产业的生态链被重构,新闻传统的定义被改写,新闻传播正在由“职业活动”演变为“公共生活”。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变化,新闻传播生态的底层变革,这两大宏观力量合流加重了社会治理的压力。与此相应,国家治理要求职业媒体进行“主流身份”再确认,需要媒体再造一个硬核的意识形态高地。传统新闻理论坚持“物质本体论”,形成了“认识论—客观性—专业性—阶级性”的思维路线;媒体身份再确认后指导新闻工作的理论链条发生了变化,即转变为“社会实践论—社会关系论—公共生活论—社会治理论”。

关键词: 新闻传播生态, 职业媒体, 数字技术, 意识形态, 社会治理

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reshaped the news communication ecology, its underlying logic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the professional boundary has been dissolved, the traditional definition of news has been rewritten, the food chain of news industry has been reconstructed, and news communication is changing from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to “public life”. The change of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macro environment, the low-level change of the news communication ecology, and the confluence of these tow macro forces have increased the pressure on social governance. Accordingly,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requires professional media to reconfirm their “mainstream identity”, and needs the media to rebuild a hard core ideological highland. The traditional journalism theory adheres to the “material ontology” and forms the thinking line of “epistemology-objectivity-professionalism-class nature”. After the reconfirmation of media identity, the theoretical chain guiding journalism has changed into “social practice theory-social relations theory-public life theory-social governance theory”.

Key words: news communication ecology, professional media, digital technology, ideology, social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  G210.7

[1] [美] 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M]. 刘海龙,连晓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白红义. 西方新闻学名著导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
[3] [美] 迈克尔·舒德森.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M]. 陈昌凤,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美] 威尔伯·施拉姆,[美] 威廉·波特. 传播学概论[M]. 陈亮,周立方,李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5] [美] 比尔·科瓦奇,[美] 汤姆·罗森斯蒂尔. 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 陆佳怡,孙志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6] 姚建华. 数字劳动:理论前沿与在地经验[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
[7] 腾讯发布2023业绩报告:净利1576.9亿 同比增长36%[EB/OL]. (2022-03-23)[2024-01-20]. http://finance.ce.cn/stock/gsgdbd/202203/23/t20220323_37427990.shtml.
[8] 邬昆如. 哲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 俞吾金. 问题域的转换[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 《新闻学概论》编写组. 新闻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11] 刘明明. 唯物史观视域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文化上层建筑的内在逻辑[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2-33.
[1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4] 新闻出版署办公室. 中国新闻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手册[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15]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 (2016-02-19)[2024-01-20]. https://news.12371.cn/2016/02/19/ARTI1455884864721881.shtml.
[16] 习近平.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7] 周超臣. 被罚上了热搜,巴黎贝甜却有点“甜”?[EB/OL]. (2022-09-02)[2024-01-20]. https://tech.ifeng.com/c/8Iz5ocoSupV.
[18] [美] 弗雷德·特纳. 机器政治——互联网崛起与集权新世纪[EB/OL]. (2019-01-23)[2024-01-20]. http://caa-ins.org/archives/3665.
[19] [美] 埃弗里特·E. 丹尼斯,[美] 约翰·C. 梅里尔. 媒介论争:数字时代的20个争议话题[M]. 王春枝,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1] 周凡, 刘千寻. 是“赫斯冲击”还是“施蒂纳冲击”——再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始论题和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过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4): 1-19.
[2] 阳镇, 陈彦霖. 信用城市建设能否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基于“国家信用示范城市”的准自然实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3): 128-145.
[3] 李斌, 文彩婷. 数字技术下的艺术史书写:数字艺术史的创新与挑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2): 144-155.
[4] 施炳展, 熊治. 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升级[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1): 95-114.
[5] 王海洋, 尚静. 基层社会治理场景中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基于“主体性—协同性”的分析框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5): 52-65.
[6] 陈家建, 洪君宝. 社会治理的话语与地方实践:基于“模糊政策”的概念解释[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11-20.
[7] 王彦, 马焕灵, 袁磊, 皇甫科杰, 王枬. 教育强国笔谈[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6): 55-65.
[8] 王伟进, 陆杰华. 政社互动: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6): 146-158.
[9] 原珂. 社区基金会扎根社区发展的域外经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3): 34-45.
[10] 王佃利, 孙妍. 脱域流动与情感共生:城乡融合发展中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何以可能——基于空间与治理互塑视角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11-22.
[11] 余敏江, 朱雨新. 超越“杰文斯悖论”:“碳中和”议题实现的社会治理驱动及优化逻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86-95.
[12] 王印红, 李莉. 流动性社会背景下社区治理中的“单位”嵌入与融合——以Q高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3): 64-73.
[13] 孟天广, 王烨. 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理创新:地方创新与治理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11-123.
[14] 孟天广, 王烨. 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理创新:地方创新与治理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111-123.
[15] 熊易寒, 曹一然. 空间再分配:   城乡接合部治理的政治学意义[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54-6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叶林, 卢玮. 把关系带回契约:老旧小区长效治理的现实逻辑——基于成都市信托制物业的探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4): 29 -39 .
[2] 王雨辰. 论生态文明理论的文化维度[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1 -8 .
[3] 孔明安. 生命政治视域中的资本权力问题新探——兼论数智时代的生命政治新异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9 -17 .
[4] 孔伟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的两次“中断”——兼论与《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文本关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18 -28 .
[5] 吴继飞, 杨世信. 中国式现代化“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29 -40 .
[6] 龙雪岗, 王建华. 行动者的历史——关于渐进制度变迁理论的审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41 -51 .
[7] 张娇, 孙来斌. 列宁关于执政党文化建设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52 -60 .
[8] 李燕凌, 沈伟樟. 数字化赋能大县域敏捷治理转型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61 -68 .
[9] 郑志峰, 陈静. 生成式人工智能标识义务的主体界定与适用路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69 -78 .
[10] 林丽, 于君博. 公民数字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61(5): 79 -89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