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Vol. 60 ›› Issue (1): 69-82.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24.01.006

• 治理现代化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类型学考察与路径探赜

赵聚军, 庞尚尚   

  1.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 收稿日期:2023-07-02 出版日期:2024-01-25 发布日期:2024-02-26
  • 作者简介:赵聚军,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治理、行政区划理论与实践;庞尚尚,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治理。
  •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特大城市基层治理中的社会整合与管理体制优化研究”(19AZZ008)

Typological Study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Local Social Contradiction-Solving Mechanis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Governance

ZHAO Ju-jun, PANG Shang-shang   

  1. 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 Received:2023-07-02 Online:2024-01-25 Published:2024-02-26

摘要: 优化基层矛盾化解机制是防范社会安全风险的现实所需、降低社会安全治理成本的必行之举,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平安稳定的基本保障。借鉴韦伯的“理想类型法”,以党政力量和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度作为基本维度,将基层矛盾化解机制划分为共建共治型、党政主导型、自治型和治理失序四种类型,在增进研究直观性、清晰化基层矛盾化解机制构建与优化整体图景的同时,也有效规避了以往单案例研究在代表性方面存在的先天不足。循此理路,从实践内容、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具体考察2017—2021年的23个典型创新案例,归纳出优化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实践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价值底色,从深化党建引领、推动情法结合、强化技术嵌入等方面,持续优化基层矛盾化解机制,深入推进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 社会安全, 矛盾化解机制, 基层治理

Abstract: To optimize the local social contradiction-solving mechanism is a practical necessity for preventing social security risks, a must for reducing the cost of social security governance, as well as a basic guarantee for maintaining social justice and stability. Inspired by Weber’s “Ideal Type”, and tak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forces and diverse social entities as the basic dimension, this article divides the mechanism for resolving primary-level contradiction into four types: co-construction and co-governance,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dominance, self-governance, and out-of-control governance. While enhancing research intuitiveness, clarify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such mechanism, it also effectively avoids the inherent shortcomings of previous single case studies in terms of representativeness. Following this logic, the paper conducts a specific examination of 23 typical innovative cases (2017—2021), from three aspects: practical content,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t then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path to optimize the mechanism: 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 as the fundamental value, optimizing the mechanism, and deepen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governance in terms of deepening the guidance of Party building,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situation and law, and strengthening technological embedding.

Key words: social security, social contradiction-solving mechanism, primary-level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  D630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EB/OL].(2023-03-19)[2023-03-25].http://www.gov.cn/zhengce/2023-03/19/content_5747463.htm.
[4] 张文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征[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6(2):5-21.
[5] 王龙,隋玉龙.公安机关在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中的新角色和新机制[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3(1):159-170.
[6] 章荣君.“微治理”:基层社会矛盾源头预防的有效机制——基于常熟市H社区“微治理”的案例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7(4):51-58.
[7] 郭志远.我国基层社会矛盾预防与化解机制创新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9-129.
[8] 杨华.“政府兜底”:当前农村社会冲突管理中的现象与逻辑[J].公共管理学报,2014(2):115-128,144.
[9] 姚亮.农村社会资本的嬗变与社会矛盾的消解[J].甘肃社会科学,2012(6):20-23.
[10] 陈荣卓,颜慧娟.民生法治视域下农村社区矛盾纠纷治理之道[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4,128.
[11] 王海侠,李行,温铁军.外部力量介入下的农村基层矛盾化解——基于内蒙古GZ村的考察[J].贵州社会科学,2016(1):152-157.
[12] 彭向刚,刘振军.论我国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路径——以矛盾论为分析工具[J].理论探讨,2020(4):145-151.
[13] 陆益龙.快速转型期城市社会易发矛盾纠纷及其化解机制[J].人文杂志,2013(12):101-109.
[14] 马亮.数字政府建设: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J].党政研究,2021(3):99-111.
[15] 郑会霞.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挑战与应对之策[J].中州学刊,2019(7):68-74.
[16] 司法部.全国70多万个人民调解组织 每年调解矛盾纠纷900多万件[EB/OL].(2021-09-24)[2023-01-05].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1-09/24/content_veo7Oul5W.html.
[17] 程新斌,王静姝,唐啸.国家能力与非传统安全——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再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4):185-192.
[18] 余潇枫,潘临灵.“非常态危机”识别与防控——基于非传统安全的视角[J].探索与争鸣,2020(4):149-159,289-290.
[19] 安慧影,黄朝峰.后疫情时代中国基层社会的整体性治理研究[J].社会科学,2021(8):33-40.
[20] 吴志敏.新媒体视域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治理[J].甘肃社会科学,2017(5):208-213.
[21] 王裕根.依法分类治理信访诉求:实践困境、内在张力与优化路径[J].理论导刊,2020(2):84-92.
[22] 王福华.论民事司法成本的分担[J].中国社会科学,2016(2):93-113,206.
[23] 刘正强.重建信访政治——超越国家“访”务困境的一种思路[J].开放时代,2015(1):156-170.
[24] 最高人民检察院.信访总量高位运行[EB/OL].(2021-10-21)[2023-01-08].https://www.spp.gov.cn/spp/zdgz/202110/t20211021_533010.shtml.
[25] 张紧跟,周勇振.信访维稳属地管理中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研究——以A市檀乡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9(1):80-87.
[26] 李祖佩,钟涨宝.分级处理与资源依赖——项目制基层实践中矛盾调处与秩序维持[J].中国农村观察,2015(2):81-93,97.
[27] 肖扬.充分发挥司法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求是,2006(19):5-8.
[28] 汪世荣.“枫桥经验”视野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供给研究[J].中国法学,2018(6):5-22.
[29] 寇丽平.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推进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J].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2(1):4-12.
[30] 朱志玲.矛盾遭遇对基层政府评价的影响——以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为中介变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97-109.
[31] 李宏.公共财政支出的社会安全治理效应:理论逻辑、实证检验与动态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9(2):93-100.
[32] 张旭,朱笑延.高质量发展语境下的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Z1):74-80.
[33] 范愉.社会转型中的人民调解制度——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调解组织改革的经验为视点[J].中国司法,2004(10):55-62.
[34] 何永军.乡村社会嬗变与人民调解制度变迁[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1):76-90.
[35] 曹海军,鲍操.系统集成与部门协同: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流程再造与治理效能——以浙江省A县“矛调中心”为例[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0(6):23-31.
[36] 关婷,薛澜,赵静.技术赋能的治理创新:基于中国环境领域的实践案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9(4):58-65.
[37] 欧阳康,赵琦.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现代化[J].江苏社会科学,2020(1):1-8,253.
[38] 何艳玲.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价值显现[J].中国社会科学,2020(2):25-45,204-205.
[39] 吴忠民.以创新的社会管理积极维护社会安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6):71-75.
[40] 王斌通.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的法治化[J].行政管理改革,2021(12):67-75.
[4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42] 田先红.政党如何引领社会?——后单位时代的基层党组织与社会之间关系分析[J].开放时代,2020(2):118-144.
[43] 汪勇,周延东.情感治理:枫桥经验的传统起源与现代应用[J].公安学研究,2018(3):1-23,123.
[44] 孙璐.社区情感治理:逻辑、着力维度与实践进路[J].江淮论坛,2020(6):139-144.
[45] 李丽华,丁姿,肖延辉.社会安全问题研究新视角:大数据视域下的特征、挑战及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21-127.
[46] 程琥.在线纠纷解决机制与我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衔接[J].法律适用,2016(2):55-62.
[47] 曹海军,王梦.制度、资源与技术:社会矛盾调处化解综合治理之路——以衢州“主”字型矛调模式为例[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1(3):80-87.
[48] 冯卫国,苟震.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信息治理:以“枫桥经验”为视角[J].河北法学,2019(11):72-82.
[49] 陈思.算法治理:智能社会技术异化的风险及应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58-165.
[5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 于刚强, 李嘉琳. 基层公私合作的制度信任何以形成?——基于H街的个案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6): 29-40.
[2] 谭英俊, 蒙晓霜. 迈向整体智治: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新趋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6): 41-54.
[3] 王伟进, 陆杰华. 政社互动: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6): 146-158.
[4] 周振超, 黄洪凯. 条块关系视域下基层政府负担繁重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9(1): 59-69.
[5] 吴晓林, 李一. 空间黏合:城市生活空间改造中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形成机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4): 28-39.
[6] 王佃利, 孙妍. 脱域流动与情感共生:城乡融合发展中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何以可能——基于空间与治理互塑视角的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3): 11-22.
[7] 彭勃, 杜力. 构建社会安全的空间基础:基于城市街区更新的空间生产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21-35.
[8] 容志, 吴磊, 李婕. 公共价值驱动的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基于“两张网”运行的观察[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49-62.
[9] 张会平, 叶晴琳. 数据确权与业务协同:部门数据赋能基层治理的困境突破[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8(1): 63-73.
[10] 王刚, 吴向楠. 重心下移的组织重塑: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一个理论概括——以Q市城阳区“吹哨报到联包”改革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4): 54-67.
[11] 徐勇, 任路. 以现场实验为引导的田野政治学建构——基于华中师范大学四次政治实验的回顾与反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4): 143-152.
[12] 韩志明. 灵活的适应性机制——基层协商民主的弥散化发展及其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43-53.
[13] 韩志明. 灵活的适应性机制——基层协商民主的弥散化发展及其效能[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43-53.
[14] 袁方成, 王丹. 超越“诺斯悖论”:从制度性能到治理效能   ——以宅改为研究对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67-81.
[15] 马卫红. 以政社同构弥合制度距离:基层治理吹哨改革的效能转化机制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1): 82-9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董慧, 杜晓依. 中国式现代化:活力与秩序的辩证统一[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1 -10 .
[2] 陈家建, 洪君宝. 社会治理的话语与地方实践:基于“模糊政策”的概念解释[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11 -20 .
[3] 臧雷振, 张冰倩, 刘超. 包容性增长:技术进步推动共同富裕的条件机制   ——来自全球宏观面板数据的证据[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21 -31 .
[4] 徐国冲, 夏瑜, 刘岩松. “以弱协强”何以成功?——基于“程序—认知”框架的案例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32 -49 .
[5] 张书维, 汪彦, 秦枭童. 道阻且长,“行”者将“治”:公共事务的行为治理之道[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50 -68 .
[6] 刘蕾, 张新亚. 人工智能依赖对创造力的影响与未来教育发展路径的省思[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83 -91 .
[7] 吴忭, 陈思思. 智慧教育环境中促进教与学的可视化学习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92 -103 .
[8] 马卫红, 苏寻. 企业社会责任的“责任”究竟是什么[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104 -116 .
[9] 韦政伟, 高亚林, 杨川. 营商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门槛模型的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117 -129 .
[10] 吴大顺. 乐府诗的文本传播与汉魏五言诗的体式建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1): 130 -141 .
版权所有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址:广西桂林市三里店育才路15号 邮编:541004
电话:0773-5857325 E-mail: xbgj@mailbox.gxn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